什么是文学的风格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因为,他不能形成独特的文学风

格,更不具备文学家的慧眼。勇敢的探索者,只要他认准了方向,就敢于独辟蹊径。文学家也只有在一定的创作方法指导下,才能够形成一定的文学风格。

可是,在同一种创作方法的指导下却能够产生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杜甫、陆游、辛弃疾,虽然都是古典现实主义的诗人,可杜诗沉郁、陆诗豪迈,辛词雄奇,却结出了具有不同味道的果实。

那么,作家的文学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作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创作个性,而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决定着他个人的文学风格。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提出作家文学风格和个性关系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议对》篇中,详尽地论述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指出作家在创作中“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这就是说,作家各人按照在创作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性写作,作品就会形成如同人的面貌那样彼此不同的文学风格。

刘勰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论述了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因素,包括:才、气、学、习。才指的是才能;气指的是作家本人的气质;学指的是学识;习指的作家本人的生活和创作(特别表现在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上的)习惯。刘勰归纳说:“才有庸隽,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 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在纷纭繁复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它要经过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的反复熏染陶冶,它应该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全色。作家独特的性格、气质、才能、学识、习惯, 通过文学艺术大师的洗炼,在作家的文学桂冠上凝聚成了一朵金色的蔷薇花

——他本人的文学特色标志——风格。

鲁迅曾经说过:“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作家描写刻画的主要对象不但是社会人物的典型,而且创作者本身也是一个平凡而独特的人。因此,作家的品性高下,关系着其文学风格的优劣。“风格即人”,就是对这样一个文学现象的概括。历史上独具风格的文学家不乏其例:贾谊性格豪放,他的文辞简洁,风格清新;司马相如性格狂放,他的赋说理虚夸,词藻华丽;扬雄性格深沉,他的文章探幽索微, 意味深长;班固庸雅细秀,他的史传工整绵密,结构井然⋯⋯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优秀的作家绝不陈陈相因,他们永远“不戴别人的眼镜”,而总是在作品的主题感情色彩上,语言的描写叙述上,作品的布局谋篇上,生活现象的评价上,艺术技巧的处理上,表现出他们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些都体现了作品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道理。

归根结蒂,风格的姿色各异,是由作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探索畛域的差别而形成的。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经历着社会生活多样性的磨砺。这样,一个成熟作家的作品,一方面既体现了他由于在艺术上执著追求而形成的艺术风格的继承统一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由于人生经历的差异而铸成了他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特点。鲁迅的杂文风格,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和白色恐怖的高压下,有时是辛辣的“热讽”,有时又是尖刻的“冷嘲”,但他的统一风格则始终是战斗的呐喊,匕首式的锋利,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茅盾评论说:鲁迅小说、杂文的统一风格是“洗炼,峭拔而又幽默”;“另一方面,鲁迅作品的艺术意境却又是多种多样的。举例而言,金刚怒目的《狂人日记》不同于谈言微中的《端午节》,

含泪微笑的《在酒楼上》亦有别于沉痛控诉的《祝福》。”一个优秀的、性格成熟的作家总是在他的文学生涯上,迎着冲破乌云的灿烂阳光,映出彩虹式的斑澜色泽,使文学的晴空显得那么美好,那么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