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七体”文章

“七”是数字,无人不晓。但在我国古代,“七”还成为一种文体。 “七体”文章,在《楚辞·七谏》中已经可以看出其端倪。其后。西汉

的枚乘著文,假设吴说客七件事,从而启发楚王的太子,因此题作《七发》。从此,后代文人纷纷仿效其体,比如《七激》、《七命》、“左”与“右” 谁尊,则需视场合而定。《老子·经武》中说,士大夫在室内则左边为贵; 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殷契粹编》五九六片:“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战国时候,逐渐形成了以“右”为长的制度。蔺相如“完壁归赵”, 使秦有功,故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这是“右” 比“左”大的证明。秦时亦以“右”为尊,“左”为卑。例如:秦有二十爵: “一级曰公士;二,上造⋯⋯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

三,中更;十四,右更⋯⋯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汉承秦制,亦以“右”为尊。据《汉书》记载,孝文帝时,右丞相陈平以大局为重,考虑到太尉周勃功大,提出将右丞相职位让于周勃,被孝文帝采纳,结果“周勃为右丞相位第一;平徒为左丞相,位第二。”故古时贬官降职又被称为“左迂”,世家大族则称为“右姓”或“右族”。然而乘车方位的尊卑却正好相反。

东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左”为高、“右”为低的制度。魏、晋、南北朝时,官职次序皆以“左”为大。如左仆射大于右仆射,左丞大于右丞。

《南齐书·百官志》载:仆射分左仆射,右仆射,皆属尚书令统辖,无尚书令时,则以左仆射为台主。隋、唐、两宋时,亦以“左”为长。如六郎中的侍郎、左侍郎大于右侍郎。《新唐书·百官志》规定;尚书左丞为左四品上, 而尚书右丞只能为从四品下。然而到元朝时,又有变化,复以“右”为大, 右丞相位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承元制;明朝建立后,又改为以“左”为尊,以后一直沿用了 500 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