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帝景泰元年庚午(1450) 一岁

是年八月十七日甲寅,王鏊出生于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母叶氏,其年 32 岁。祖母周夫人,52 岁。

三槐堂,王氏堂号,形成于唐宋之际。相传周朝时宫廷外面有三株槐树。每天朝见天子时,三公都面向三槐而立。《周礼·秋宫·朝士》云:“面三槐,三公位焉。”后来,就以“三槐”比喻三公之类的高级官员。“三槐” 作为王氏的堂名,始于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大名莘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祐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以文武忠孝而显名。宋太祖时,王祐任监察御史,后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其时传说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宋太祖责成王祐查处此事,并许诺事成回朝升他做宰相。王祐经过认真考察后,竟以一家百口担保符彦卿无罪。此举惹怒了宋太祖,黜他为护国军行军司马。但王祐名声大振, 世人称赞曰:“王氏有德,后嗣必昌。”王祐亦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遂在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株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王祐的次子王旦,果真官至宰相,进位太保,居三公之首。王氏族人为纪念王祐,遂以“三槐”为其堂名。王祐之孙王素,为宋仁宗时工部尚书。王素之子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文采风流,为时尚所宗,与大文豪苏轼为文章道义之友。苏轼守滁州,王巩前往访之,并同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王氏,扬名天下。王巩之子王皋,随宋高宗南下,成为三槐王氏南渡始祖。

王鏊,字济之,别号守溪,学者称他为震泽先生。谢世后,谥曰文恪。

《洞庭王氏家谱》称其为文恪公。本年谱沿用家谱之称谓,在行文中称“文恪”或“文恪公”。《洞庭王氏家谱》由文恪之父首先倡修,其后文恪公继之,文恪公之子孙后代又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道光年间,光绪至宣统年间,曾先后多次续修印刷。宣统辛亥铅印本,收录了有关文恪公的大量珍贵资料,本年谱就是依据这些资料编修的。该铅印本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收藏,巴蜀书社 1995 年出版发行的《中华族谱集》王氏族

谱第 16 至第 17 册,全文收录了该谱。

《洞庭王氏家谱》28 卷,首末各一卷,光绪末年王熙栏等修,宣统辛亥铅印,原装 30 册。该谱以百八公为洞庭王氏一世祖。宋高宗南渡,百八公徙居洞庭东山,是为洞庭王氏始迁祖。溯其渊源,乃太原王氏后裔。故《洞庭王氏家谱》之封面题名为《太原家谱》,在扉页上才题名《洞庭王氏家谱》。百八公十传至文恪。文恪曾祖名彦祥,字伯英,元末经商淮西,家业日兴。后以文恪居官,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恪祖父,名逵,字惟道,宽厚好学。曾为明初粮长,颇有盛名。后以文恪居官,赠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恪父,名琬, 字朝用,号静乐。23 岁始入乡学,发奋读书,累举应天乡试不第,以贡入太学。久之谒选得湖广光化县尹。成化初,刘通领导的荆襄流民起义失败后, 府州官员惧怕流民再次聚众起事,遂下令焚烧其住处,驱逐出辖境。朝用因招安流民,著籍当地,并选俊秀子弟入学,背离府州旨意,得罪顶头上司,

无奈弃官还乡,编修家谱。后以文恪居官,加封中宪大夫、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静乐公生有四子:长曰铭、次曰鏊、三曰铨、四曰镠。文恪排行第二,但事业有成,高风亮节,为王氏三槐堂中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