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万历之际的海运船(附两头船)

隆庆五年(1571)因徐、邳一带黄河淤阻,运河不通,海运之议纷起。山东巡抚梁梦龙在淮安买米 2000 石,雇淮安海雕船五只,每只装米 400 石,

用 12 人撑驾③,又在胶州买小麦二批各 600 石,分别雇灵山岛船三只、四只装载④,从海道运往天津。次年正式奏准实行海运,因海船未及打造,在淮安雇船 300 只,运漕米 12 万石,以平定宁静安全为号分为六小总,每号运正

粮 2 万石,每船 400 石,运至天津⑤。这次所雇淮船,应也是海雕船,属于沙船类型,其船形,据当时直隶巡按李栻说:“今岁海运皆雇募滨海地方捕鱼船及沙船,其制尖首阔腹,深舱高舷,上无棚楼,平安镇板,与南方河船大略相似。惟其尖首阔腹而上无棚楼,可以破浪而不鼓风,惟其高舷深舱而平安镇板,可以重载而不近水,且掌驾无有隔碍而帆樯便于转旋,河海俱为便利。”⑥

隆庆六年(1572)经漕运总督王宗沐奏准,从次年起每年海运淮、扬二府漕粮 20 万石,造船 436 只(内有把总座船 10 只),每只载粮 600 石,并

装水、什物等约 200 石,最大装载量估计可至 1000 石,每船用 12 人,分别于湖广、仪真打造,15 年改造一次⑦。万历元年(1573)这种海船初次海运, 漂没 6 只,海运随即停止。经王宗沐奏准,这种海船改用于河运⑧。但因“海船重而浅船轻,彼此并壅”,不便航行,万历二年直隶巡按萧泮建议将它改作战船或变卖,但未获批准⑨,次年经户部题准,“改海船以疏河道”⑩, 这种海船才退出了河运。

弘治时大学士丘濬提到过一种用于海运的两头船,他说:“臣家居海隅, 颇知海舟之便。舟行海洋,不畏深而畏浅,不虑风而虑礁,故制海舟者必为尖底,首尾必俱置柁,卒遇暴风,转帆为难,亟以尾为首,纵其所如”,又“置长篙以料角,定盘针以取向,一如蕃舶之制”(11)。这种两头船“未之前闻也,其说始见于丘文庄公”(12),但丘璿提出后,许多书都提到这种两头船,并都画出了图样,如《筹海图编》、《武备志》、《三才图会》、

《龙江船厂志》等。这种两头船未见实际使用,只有嘉靖时一度议行海运, 协助筹备海运的崔旦提出要用两头船(13),但那次海运最终未实行,这种两头船也始终未成为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