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备志》的编纂特点

《武备志》具有下述编纂特点:

其一是全书所用的军事资料做到了广采博收,丰富而翔实。其中既有茅坤家藏图书中的军事资料,又有茅元仪到处访求名家时所获得的 2000 多种秘图珍本;既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创造的优秀成果,又有当时最新鲜的珍品; 既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又倾注了编纂者的心血。可谓贯通古今,包举宇内而纳百川于大海的古典兵学大系。

其二是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严选精取,去伪存真,收良剔莠,沙里淘金, 强调所选的资料必须紧扣武备之主题,适合于当时之急用。如对《战略考》所选录的战争战例,做到了“非略弗录”,“略非奇弗录”的要求⑤。在《占度载》中,也只收对行军作战至关重要的内容,否则便略而不取。

其三是全书体系完备统一,在继承《武经总要》编纂体例的基础上,又把古典兵学各门类及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加扩展和延伸,几乎囊括了明代以前所创造的成果。全书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按古典兵学的内涵分门别类地排纂史料。每类之前冠以小序,考证源流,说明史料之藏存;概括要义,阐述内容之主旨。每个门类之下有分类,分类之下视需要设立要目和细目。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字、词和典故。文上有眉批,写出编纂者褒贬得失的评论,并分别用圈、点、线等不同符号,标示出内容的奥妙和紧要之处,具有给后人引路和导读的作用。在论述每一门类的内容时,茅元仪采取由大要至细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按事物发展的层次和顺序,次第落笔,逐层深入,如剥笋壳,直至里层。以《军资乘》门类为例,编者按营、战、攻、守、水、火、饷、马等八个子目次序,逐一展开,写出军队作战部署的全过程:“三军既聚,必先安其身,身安而后气可养,身安而后患可防,故首以营。营具而可以战矣,故次之战。地有异形, 时有异势,不可徒恃其野战,故次之攻。可攻人,人即可攻我,故次之守。五兵之用有时穷,则必济之水火,水火之资生者大,故其为杀也亦暴。智伯

曰,吾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故次之水。水待于地,火待于天,地有定而天无常移,是以火之效居多,故次之火。明乎六者而思过半矣,然民以食为天, 故次之饷。士以马为命,故次之马。于兹八者,核其详,辨其制,是为军资乘。”⑥从这段阐述中,可见编者的逻辑思维是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

其四是全书文图并茂,异彩纷呈,除《兵诀评》和《战略考》外,其他三个门类共配有 738 幅附图,这些附图虽说古朴,但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军事技术、阵法、操法、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发展概貌,便于读者理解书中的文字说明。更为可贵的是书中收录了极为罕见的图绘,诸如“郑和航海图”

(“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过洋牵星图”、“神火飞鸦”、“火龙出水”,以及各种兵器、战车、战船、军事筑城图等, 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三、《武备志》反映了茅元仪的军事思想

《武备志》虽系辑录历代兵学成果之作,其主要内容也侧重于展示历代兵家的成果,并非系统阐述茅元仪的军事思想,但从全书的框架结构、编纂的主旨,以及书前的自序、各门类的分序、旁批和点评中,也可以看出茅元仪军事思想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