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1. 固体的溶解度

要准确地把物质的溶解能力定量地表示出来,就需要用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如果没有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就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 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 204 克, 这就是指在 20℃时,在 100 克水中溶解 204 克蔗糖,就达到饱和状态(见图6-5)。

人们根据物质在 20℃时的溶解度的大小,把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以下等级:

溶解度 >10 克 >1 克 <1 克 <0.01 克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其中难溶物质习惯上叫做“不溶”物质。例如,20℃,碳酸钙的溶解度是 0.0013 克,通常就把它看作是不溶物质,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不溶。

实验 6-5 已经表明,加热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许多物质的溶解度都

会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表 6-1 列出实验测定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