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宴食和进补
宴食
福建与全国一样,每当喜庆或重要节日,大多有请客的习俗,如今请客多在酒楼饭店进行,可过去一般都把宴席办在家中。
在过去福建大户人家的厅堂,多摆有神位、花瓶和时钟之类,宴席常设在神位前;如果不止一桌,可在旁边加桌。不过重要客人集中在神位前的一桌,是为上席,旁边的各桌请一般客人;若厅堂里摆不下,可摆到天井中或边房里。
每席宴桌,通常坐八人(称八仙桌)或 10 人、12 人(称圆桌),要偶数,忌单数,主人坐下位(面对正位),以示敬重客人。
宴食开始后,首先由主人举杯向客人敬酒,夹菜向客人敬食,如此连续二次至三次,然后客人可自由喝酒、吃菜,吃喝时忌筷子、汤匙作响,要静静举杯,悄悄夹菜,注意礼貌,文雅,大方。吃食中对某些按人数定量的菜肴(如太平一般每人一个),赴宴者不可多夹多吃,以免贻笑于人。太平等被认为吉祥之菜肴,一般说赴宴者都会吃。
宴席上的莱肴有的多达几百种,大体说来是甩猪肉、鸡鸭肉、鸽肉、鸡鸭蛋、鱼肉、香菇、木茸、海参等为主料,配上其他蔬菜再加油料烹调而成。
宴席上的菜肴,通常部在十道以上,且为偶数,即十道、十二道、十四道、十六道、十八道、二十道等。最多的达三十六道。所谓十二道为丰筵, 二十四道为全筵,三十六道为大筵。隆重的宴席,当菜看上了一半时有半宴之举。即酒过数巡,菜上数味时,客人喝些甜汤后休息一会,洗个脸,自由活动一下,然后再回到宴席上,继续接受主人的敬酒劝菜,直到最后一道甜汤(或甜点心)为止,才订宴食结束。宴食结束,人们离席,稍事休息,说些客气话、吉利话,最后逐个向主人告别,各自回家,或主人早有备车将客人逐个送回去。
在中国,喜庆和节日的传统宴会,向来是会亲人、加强联络的一种重要手段。宴会使亲友间更加靠拢,对于团结合作不无作用。福建各地对此都很重视,因而这种做法一直流传下来。
进补
福建民间,进补分为平时食补、节气食补和冬补几种。
平时食补,各家各户因经济条件、个人爱好各异。节气食补也叫时令补, 按不同时令,适当增加些有益于健康的营养。比如春夏间要吃些养神实肾和凉血润肺的补品和营养品,以求得补阴,而尽量避免吃热性之物;秋冬季节则讲求壮气补肾,扶元益血,注意补阳,尽量避免吃凉性食物。
除了平时营养和节日食补外,福建民间很讲究“冬补”。即“补冬”。所谓“补冬”即在“立冬”那天,增加滋养补品。比较富裕的人家,特别讲究补品,经济不富裕的一般人家,也都用糯米混糖蒸酒而制成米糕吃食。当然连三餐都顾不上的人,是难得讲求这些的。
人们认为,在“立冬”那天吃较有营养价值的补品,对人体特别有益助, 老人吃了会益寿延年;壮年人吃了力气倍增,有益健康;小孩吃了会增进食欲,饭量大增,有助于发育成长。
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