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三不见,三坊又七巷
福州是福建省会,也是国内著名的海河城市,襟江带湖,风景优美,文物催糜。
福州这名字早在唐代就有了,或说因福山而得名。福山据说在福州旧城的西北角,但指哪一座,如今已说不清了。
福州别称榕城,那是因为福州到处可见到榕树的缘故。
福州还有一雅称:“三山”。所谓三山通常是指城内的乌石山、于山和屏山。因为城内三山鼎立,故有三山之称。
乌石山也称道山或闽山,在福州城的西南隅,为二山中最高的一座,山上有薛老、向阳望潮诸峰,有华岩、天秀诸岩,有宿猿洞、凌霄台、般若台等,山上树木成林,景色秀丽。山的东麓有石塔,外表黑色的通称乌塔,高35 米,八角七层,塔内有梯道可通塔顶,供人登上塔顶乌瞰榕城景色。于山又名九山、九日山,位于城的东南,山上有戚公饲,是奉把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词西边有一白塔,塔高 41 米,八角七层,与乌塔遥遥相对,称“榕城双塔”,为福州之标志、屏山古称越王山,为城北屏障,因形如屏风而得名,山上遍种桃李,春夏之交,桃花李花盛开,一片红艳,甚是壮丽。
除了乌石山,于山和屏山,福州城里还分布有许多小山,如泉山(在贡院埋)、罗山(在法海寺后)和玉尺山(在光禄坊),平时不注意,就不容易发现它们,故有“三藏之山”的说法。另外还有被称为看不见的三座,那是指龙山(灵山)、芝山和钟山,它们分别为屏山和乌石山的余脉,平时多为高大建筑所覆盖,不易看到其真面目。就因为有这几种不同的“三山”, 所以福州人有“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俗谚。
福州城内旧时的住宅区,最有名的可数三坊七巷了,那是福州住宅的缩影。这三坊七巷分布于福州城内南后街一带,宋代以后许多宦绅富贾多居住于这几处,被认为是福州的“藏龙卧虎”之地。就是到了今天,那里仍保留有许多明清时代建筑的古老宅院,独具风雅,古色古香。
三坊是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条街道,因历史悠久,名气很大。衣锦坊旧日名通潮巷,后改棣锦坊,后来因提刑王益祥退休回乡后居住
于此,取衣锦还乡之意,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又名儒林坊,因宋儒祭酒郑穆居住于此,故有此名。清代福州名将甘国宝,在此坊亦有旧宅。
光禄坊,宋代光禄卿程师孟任福州知府时曾游闽山法祥院,在岩题镌“光禄吟台”四字,因而人们称此巷为光禄坊。旧时坊内曾有宋儒扬屯时的纪念祠和清代画家许友的读书处。
七巷者即:杨桥巷、郎官巷、宫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吉庇巷。 杨桥巷,因此巷西通杨桥而得名。旧时福州子城的一城门清泰门旧址就
在此地,后扩建成道路,如今是城内通向西郊和闽侯县的一条道路。
郎官巷,宋代儒臣刘涛世居于此,后世数代官至郎官,因而使此巷有此名。
宫巷,原名仙居仙,因为宋时巷内有紫极宫,直至明代才改名宫巷,清代福州著名官员沈存桢曾世居于此,民族英雄林则徐后代在此巷亦有住宅。
塔巷,旧名修文巷,因五代闽王建育王塔院于此,故有此名。
黄巷,又名新美坊,因晋时中原战乱,黄姓南迁多居于此,故称黄巷,
建有黄楼。
安民巷,因唐时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在巷口张贴安民告示,故曰安民巷。
吉庇巷,原称急避巷,据说宋代时郑性之中状元之后以私怨杀人,行人见之即急避入此巷内,人称急避巷,后以雅名吉庇巷名之,今已扩建成一条颇宽的路,称吉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