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产生流民的合力第一节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冲击波

近代中国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流民问题,我以为由于多种因素的合力所致。我们先看看流民现象的发生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众所皆知,鸦片战争前,中国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形态,这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结构表现为耕与织的结合,“男耕女织”就是这样一幅自然经济图景。一位英国殖民主义者米特切尔在给乔治彭特拉姆的报告书中述说: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而结实的、能够经受两三年内穿用的粗糙土布,中国人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城市商贩就购买这种剩余土布去供给城市居民及内河船夫的需要。此地的居民,十个有九个是穿着这种土布制成的衣服的。布料的质量,从最粗的印度布到最细的大布都有,这种土布,都是在农民小屋内织成的,生产者所费的简直只是原料的价值。世界各国中, 也许只是在中国可以看到每个富裕的农家都有一架织机,这是值得注意的

①。

中国自然经济的结构特征,是其生产方式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因此,对商品经济的生成和发展产生顽强的抗拒力。耕与织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作为农民生存的必要条件,限制了社会分工和生产的扩大,排斥商品经济的发展,阻滞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难以破土而出的症结所在。

1840 年,英国的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迫使中国向世界开放。这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瞩

目者,当属自然经济的解体。

耕、织结合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而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根本对立的。西方列强要达到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侵略目的,势必要剪断耕织结合的纽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实际上就是洋纱洋布代替土布的过程。

19 世纪 40 至 50 年代,洋布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民间并不喜用”②。

但到 60 至 70 年代后,情形迥非从前。据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书说:“中

①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1 辑,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500 页。

②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 2 卷,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217 页。

国农民开始发现这种外国货物(棉布)比他自己的(土布)便宜得多,在某种程度内,洋布低廉的售价抵补了洋布不耐用的缺点。贸易的普遍恢复和扩张,(洋布)价格的低廉,和(中国)国内情况的改善,使得中国农民能够购买这些货物(洋布),其结果,就是贸易的增加。”①尽管人们发现洋布不如土布耐穿,但是因为洋布便宜,所以还是有很多人买洋布。1875 至 1876 年江苏上海英国领事商务报告承认:“上海土布和进口商品(洋布)相竞争,

(在品质上)决不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手织土布的售价较高,因而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洋布了。”②及至后来,“无论通都大邑,僻壤遐陬,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了

③。

外国洋布洋纱之所以能够占领中国市场,价格低廉固属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条约关系的保护。如《天津条约》规定,洋货在口岸缴纳百分之二点五的子口税即可畅通无碍,“至于民间土货,则逢关纳税,遇卡完厘”

④。这就使土布在竞争中逐渐丧失优势,并导致耕、织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

的分离,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民日益与市场联系起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了。自然经济的分解,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对农村社会的

冲击尤为严重,“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 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未通商之前,大布衣被苍生,业此为生者何可数计。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 机轴之声几欲断矣”①。结果,“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②。这些众多失业者和剩余劳动力,为了生计,不得不另谋生路,于是流民现象发生了。正如翟克所论述的:

中国农民缺乏耕地,因此一家之生活实不容易维持,幸而中国的农民的生活程度低下,而农民兼有副业,如织布、纺纱与养蚕都可以增加农民之收入,使他们得以维持其生活,但自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农村后,就把中国农民的原有副业掠夺了,于是农民就入不敷出,则农民不能不求副业—

—当苦工——于都市,而把土地的耕作委之妻子父母,弄到结果,副业的苦力变成正业,正业之农耕变成副业,于是从前农业原有的和平安定之空气, 为之一变,农村就无形中被破坏了。那末,他们就不绝逃往都市,农民离村

① 《一八七一年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书·汉口》,见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1 辑,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494 页。

②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 2 卷,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222 页。

③ 朱祖荣:《劝种洋棉说》,《农学报》第 18 期,见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1 辑,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495 页。

④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1 辑,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545 页。

① 郑观应:《盛世危言》第 2 卷,《附录杨然青茂才论泰西善堂》。

② 薛福成:《庸庵海外文编》第 2 卷,《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

之现象就发生了③。

可见,自然经济的解体是流民现象发生的基本促动因素,而流民群体向市的集中,为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雇佣劳动力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经济的解体,流民现象的发生,是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