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流民,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的大问题。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流民,可以说代代有之,并且经常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历代统治者无不把‘安辑流民’作为施政的要项。⋯⋯进入近代,流民问题已普遍于全国的任何穷乡僻壤,并且日益严重化了。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封建主义土地制度被彻底铲除,可是,流民问题并没有解决。作者在本书的引言中,开门见山地写道:“1989 年香港《文汇报》载文指出,中国大陆 10 年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加上沿海与内地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所以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盲流潮’。⋯⋯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化,市场经济的扩展,‘盲流潮’居高不下,流量加大,流速加快,出现了‘向心流’、‘梯度流’、‘反梯度流’、‘洋流’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流动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历史史实表明,流民问题不仅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一大社会问题,它是超越社会制度而存在的一大社会问题。
长期以来,学者与政治家们注意研究这个问题,写了不少文章与书籍, 但从总体上看,还是薄弱的。池子华同志的这本著作以淮北地区为重点,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代流民产生的原因、流民的流向、流民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解决流民问题的办法等等。在公开的出版物中尚属少见。
除系统性外,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流民现象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
本书第二章分析了近代流民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它是“几种力的合成”,有内在的社会结构性原因;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原因;也有包括价值观念在内的文化传统的原因。作者就流民发生的文化学因素进行考察,写成专节,提出“流民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观点,是很有意义,很值得深入思考的。
本书第四章分析了流民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关系。作者也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多角度透视,既指出流民逃脱农村的恶效应、“流民进城的负面影响”,也指出流民进城的多方面的正效应。他认为:流民进城,有着助推城市化进程的一面;流民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来源;流民进城带来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加上城市文明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行为等越来越远离传统的约束;给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以有力的冲击。
如何解决流民问题,作者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作者认为:产生流民的因素是多元复杂的,解决流民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多元的。作者认为首先要使农业超越传统,向西方学习,实现自身的转型,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土地的开发利用。要求得农业的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经营素质;要提高农民的经营素质,又必须从农村教育入手。作者又认为:农村工业化是解决流民
问题的必由之路。但是“理想的农村工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提出来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还认为,要解决流民问题归根到底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充分发展城市工商业,这是“人口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的。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方法,使研究的结论更加接近历史实际,从而
提高了著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池子华同志在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勤学苦读,刻苦钻研,完成了一篇资料丰富、论点明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的博士论文。他对这篇论文进行修改、补充以后,得以公开出版,我是非常高兴的。愿借此机会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部著作。我还希望池子华同志有更多佳作问世,他正处在写作的黄金岁月,我想我的希望一定会成为现实。
茅家琦
1994 年 6 月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