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流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城市工商业的充分发展

一、重工派的理想

在“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的问题之争中,“重工派”的理论颇引人注目。重工派以吴景超、陈序经、袁聘之等人为代表。其理论要点,可引袁聘之阐发的四大理由如下:

  1. 中国因民族工业不发展,生产落后,以致在对外战争发生之际,不仅军器战具如飞机、大炮、坦克车、瓦斯等,须取给于外人,就连普通军需用品,也不能自给,以此御敌,虽军队众多,军纪严明,军气旺盛,亦难致胜。因此,要战胜强敌,求得民族的解放,必须发展民族工业,增加生产,以谋战时经济之自给。

  2. 中国国民经济因停留于商业资本与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低级经济机构,故隶属于帝国主义者,直接或间接受帝国主义者的支配,而不能独立自主。例如现时各帝国主义者一施倾销政策,我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即行破产, 一施货币政策,我国的金融即行紊乱,只就美国收买白银一项而言,其危害我国国民经济之巨,表现于事实者,则为入超增多,工厂倒闭,商业凋零, 农村破产,白银外流,资本枯竭,金融紊乱,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日趋于覆亡之途,故欲解救中国国民经济之危亡,使脱离帝国主义的羁勒而独立,非发展民族工业使国民经济机构高级化不可。

  3. 中国近年来工商业之所以日趋凋零,一般大众之所以日趋贫困化,现金之所以日趋外流,金融之所以日趋紊乱,实由于国际贸易年年大量入超所致。而国际贸易之所以年年大量入超,中国民族工业不发展,生产落后,帝国主义商品源源侵入是主要原因。因此,要振兴工商业,提高一般大众的生活水平,杜绝现金外流,稳定金融秩序,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杜绝帝国主义商品的侵入,以改变入超的局面。

  4. 中国农村经济之所以日趋破产,实由于农业生产率下降,收入减少, 农民失业所致。而生产率下降,收入减少,农民失业,又基因于农产品的销路狭滞。农产品销路之所以狭滞,更基因于民族工业不发达,以及原料需求量不能增多。因此,积极发展民族工业,增加原料的需要量,打开农产品的销路,吸收农村中的失业人口,实为解救中国农村经济的良药①。

重工派的理论根据,上述可见一斑。但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即“农村复兴运动”中,提出中国该不该走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我以为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个问题应该是洋务运动以前讨论的问题。但重工派认为,“提倡

① 袁聘之:《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问题——重农重工问题之探讨》,《东方杂志》第 32 卷第 16 号,

第 23 页。

工业,⋯⋯能吸收农村过剩人口,解决社会问题”②,这一点,大概是重农派无论如何也难以驳倒的。

近代中国因农村经济衰退、农民逃脱农村而造成了流民问题。如前文所述,既然农村本身无法解决流民问题,寄希望于城市理所当然为时论所关注。重工派的重要代表吴景超在其《中国移民之趋势》一文及《都市社会学》的著作中,反复强调“都市集中”的时代意义。他说,中国今日人口之大病, 病在大多数人民,皆集中耕种之一业。“因为大多数的人民,皆集于耕种之一业,所以中国人的农场,小得可怜,据孟禄博士的调查:中国北部,平均每农场只有二十六亩;南部农场,平均只有九亩半。这样小的农场,无论耕者如何劳苦,一年之收获,总是有限的。一家人想靠十亩田来提高生活程度, 是做不到的事。农夫想靠十亩田收获的盈余,去送子女入大学,也是一个梦想。为今之计,只有劝那只有十亩田的农夫,把那小得可怜的农场卖去,然后搬至城中去工作。那留在乡下不动的人,便可把别人的田买下,扩充他的农场。这是自然的趋势,工业发达后,中国的农民自然会这样办的”。那么, 要让农民搬到城中去工作,包括流民的出路问题,必然要求发展工商业,这一点,吴景超特别强调了。他接着说:“我们如想此种状况速现,莫如提高中国的工业,以及与工业有关的矿业、商业、交通业,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实业,创造中国的都市,使附庸中可怜的农民,以及一切游手好闲的人,到都市中去寻生活,乃是救济中国人口过剩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所以中国如能在十八省中发达实业,过剩人口问题,不难解决。都市膨胀,便是实业发达的象征。欧美的往事,可以为鉴。我们对于中国人口的集中都市,不必大惊小怪。这是势所必至,理所必然,可欢迎而不必畏惧的。”①

但吴景起他们的重工理论,只能是一种理想,在近代中国的现实面前, 这种理想无可奈何地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