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推广工艺

——清末解决流民问题的新举措一、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推广工艺

自鸦片战争以后,外患频仍,国难深重,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更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强烈震撼下,涌起了一股“振兴实业” 以救中国的思潮。清朝政府也深深意识到,国势危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非改弦更张不可。清政府看到了,“五洲列国,其国本之强弱,大抵视实业之兴衰以为衡”①,因而顺势提出了“振兴实业”的口号,并采取相应的奖励实业的措施,这对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新发展与清政府的奖励政策大有关系。

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政府想到了要使传统的工艺事业发扬光大, 就连慈禧太后也“致心振兴工艺”。她饬谕内务府大臣,召选浙江妇女,能纺绩工针绣者数人,纳于宫中,以教宫女学习各项女工,无论福晋命妇等, 均准入内肄业,“以期化民成俗云”,还准备在内廷开办女工艺局一所,购办机器教习宫女织造毛巾等事。慈禧太后不过装装样子,以为“振兴工艺” 之倡。在这种情况下,工艺事业还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并没有与解决流民问题直接地联系起来。

但是,由于“通商以来,利源外溢,民生日蹙,失业日多”②,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给清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面对现实,如何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颇令清政府头痛的。除了惯用的“驱逐”、“禁止”、“镇压” 等手段外,毫无疑问,还应该寻求积极的有效的办法进行调节与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振兴工艺”给其以有益的启发。

1904 年,夏敦复以海禁大开,洋货入侵,破产失业者众多;京师为万方辐辏之区,游惰尤多等情,上奏朝廷,建议推广工艺。他说:“现在京师地面,虽已设立工艺厂数处,然均为抵制洋货起见,雇用工人有限,而于无业游氓,沾被尚鲜,以致鹄面鸠形之辈,游荡无籍之徒,仍复接踵于道。查泰西各国,除老弱不任事者,别有专院养济,余如喑聋残废,亦皆有学堂,教成一艺,俾赡其身。比类以观,岂有为中国之子民,处辇毂之重地,当膂力方刚之会,负官骸无阙之身,转可任其闲游荡废,贫窘待尽者乎?是非推广工艺,实力举行,不足以矜民生而副明诏,相应请旨饬下商、户二部,会同顺天府五城御史,博采章程,广筹经费,多立厂局,切实举行,专收无业之民,咸令各习一艺,⋯⋯专尚人工,不藉机器,恤其饥寒,加以董劝,少则

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2 辑下册,科学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647 页。

② 《皖抚邓中丞饬属讲求种植札》,《农学报》第 22 册,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 2 卷,三

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505 页。

一载,多或三年,艺成遣出,使得挟其所业,自营生计,仍将在厂时工作所获余利,悉数发给,俾充资本,所遗空额,再行收教未习者,总期国无游民, 民无失业,庶几寓养育于教训,化游惰为勤能,而足民足国之谟,亦或有俾于万一。”① 接着又有某御史呈递封奏,略谓近来各省贫民甚多,以致流为盗贼,请饬各省督抚转饬所属各州县稽查城厢内外贫民,挑选年力强壮者拨入工艺局学习工艺,其老幼废疾者则收养普育堂,妥为抚恤,以免勾结滋事云云②。著名实业家张謇也提出:“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③这些建议,得到清政府的赞赏、支持。因此,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从 1904 年开始,兴起一股推广工艺的高潮,从京师到地方,工艺

局(场)、罪犯习艺所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如 1904—1910 年直隶各属创办工艺局(场)87 个,艺徒人数从数十人到数百人不等①。

清政府意识到,流民问题主要是由于“民生日蹙、失业日多”造成的。创办工艺局的目的是为这些无所依归的人群提供自食其力的条件。这一点, 从各地开办工艺局情形中,可以清晰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