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匪、军队和饥馑一、频繁的兵灾匪祸
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饥馑,也是近代中国农民背井离乡的重要驱力。小农原本承受不了天灾人祸的打击。
近代中国是一个兵灾匪祸频繁的国度,对内战争、对外战争,未稍停歇。两次鸦片战争、镇压太平天国战争、攻捻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接连不断。进入民国以后,战火延烧几遍宇内。据王寅生统计。1912—1930 年历年发生战争的省份数目:1912 年 1 个省份、1913 年 6 个省份、1916 年 9
个、1917 年 5 个、1918 年 9 个、1919 年 2 个、1920 年 7 个、1921 年 7 个、
1922 年 10 个、1923 年 6 个、1924 年 8 个、1925 年 13 个、1926 年 15 个、
1927 年 14 个、1928 年 16 个、1929 年 14 个、1930 年 10 个①。这个统计还
是不完全的,例如 1930 年国内发生战争的省份计有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江西等 16 个省②,而绝不止 10 个省。
每次战争,都直接间接予农民以莫大损失,至于“闾里为墟,居民流散” 的情形,更属常见。如山东,“军队号称二十万人,连年战争,除饷糈多半出自农民外,到处之骚扰、拉夫、拉车,更为人民所难堪。至于作战区域(津浦线)十室九空。其苟全性命者,亦无法生活,纷纷抛弃田地家宅,而赴东三省求生”③。再如江苏,1924 年 9、10 月间,“齐(燮元)卢(永祥)交战,集苏、浙、闽、皖、赣、鄂、鲁、豫八省军队十余万人于江苏、浙江交界沿太湖及沿铁路的区区九县(松江、青浦、嘉定、太仓、宝山、昆山、金山、奉贤、上海)中,⋯⋯这九县本来民物殷阜,为江南富庶之地,但经过这一次战争,已变成为‘闾里为墟,居民流散’的情形了”① 。大凡历经兵燹的地方,率皆如此。我们不妨以淮北地区为例,进行一些考察。
淮甸自古以地险隘要著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从秦末农民起义开始, 这里一直成为农民战争的重要战场和农民起义军、军阀、土匪杂交的温床。秦末,项羽、刘邦在此逐鹿;汉末,军阀混战,“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 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②,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著称的曹操由是崛起;隋末,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义军,成为纵横驰骋淮河、长江流域的一支劲旅;唐末,庞勋领导的徐泗地区农民起义武装,一度占领淮
① 王寅生:《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1931 年版,第 8 页。
② 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 1936 年版,第 250—251 页。
③ 集成:《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山东省》,《东方杂志》第 24 卷第 16 号,第 136 页。
① 《战后的江南》,《东方杂志》第 21 卷第 23 号,第 5 页。
② 《三国志》第 2 卷,《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叙》。
南北广大地区;元末,韩山童、刘福通、郭子兴、朱元璋等群雄并起,完成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改朝换代的历史任务。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失败后,淮北成为捻军的前身捻党的故乡。长期的战乱, 使人民痛苦不堪,淮北流民因此而名闻天下。
近代以后,中国江河日下,帝国主义入侵,军阀崛起,兵灾匪祸更为频繁。
从 1853—1868 年,整个淮北地区成为捻军战争、攻捻战争的主战场, 兵去兵来,耕作失时,淮北农民非死即徙,流离颠沛,使淮北社会经济遭致巨大的破坏,“自安庆至宿、毫千余里,人民失业,田庐荡然”③,一片悲惨景象。造成这样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官兵的“骚扰异常”,“兵勇所至,如火燎毛”④。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安徽各地的革命党人立即响应,11 月 4 日, 革命党人张汇滔发动起义占领寿县,成立了淮上军总司令部,推举王庆云为总司令,张汇滔、袁家声为副司令。旋分兵攻占怀远、凤台、蚌埠、六安、颍上、阜阳、涡阳、亳县等地。不久,淮北淮上军被袁世凯所部倪嗣冲军击溃。淮北人民又一次遭受兵灾之苦。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兵差浩大,种类繁多。当时报纸对名目繁多的实物兵差作了如下统计:衣:军装、大氅、鞋、袜、布匹等; 食:面粉、小麦、小米、馒头、干粮、谷、腌菜、蔬菜、盐、油、醋、酒、猪、羊、鸡、鸭、锅、碗、风箱、劈柴等;行:大车、小车、人力车、手推车、船、骡、马、驴、牛、汽油等;其他:伤兵衣棺、电杆、木板、木料、化妆品、海洛因等。总计在百种以上。实物兵差之外,还要承担挑夫、骡夫、兵丁、钱币等兵差①。当时的淮北就是这样名目繁多的兵差的重要供应基地。淮北农民困苦不堪,可想而知。
国民政府成立后,新旧军阀混战不已,淮北人民更受战火之灼烤。抗日战争开始后,淮北人民又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惨绝人寰。如 1938 年 4 月,日本侵略军对淮北牛眠村、渠沟一带
进行血腥屠杀,杀害无辜百姓 2200 余人,造成这里一片断瓦残垣,白骨累累。广大淮北人民,在烽火连天、刀枪交迫之下,不得不扶老携幼,背井离乡。
兵灾之外,匪患也给淮北农民造成无穷痛苦。
淮北是中国著名的产匪区,所谓“自古异人豪杰,多产淮甸,而奸雄草窃,跨方州拒朝命者,亦往往出淮、蔡之间,其地势使之然耶!”②进入近
③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1 辑,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161 页。
④ 张集馨:《道威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338 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等 3 辑,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65 页。
② 王定安:《湘军记》第 7 卷,《绥辑淮甸篇》。
代,淮北更是匪之渊薮,“饥寒辄啸聚山泽为盗”①,杀人攘命之案无日无之。这里又是“三不管”、“二不管”之地,此拿彼窜,更助长了匪之势焰。从晚清到民国,这里出了多少股刀匪、股匪、绑匪,无从考证确实,在此为非昭著者,若老洋人、尚四猴子、王太、高老虎、齐小鹅子、姜疙瘩、苏歪子、刘七、老母鸡等,不一而足。特别是民国以后兵匪合一,“军队解散, 兵即变为匪;匪被招抚,也即是堂堂的丘八”②。兵匪、土匪、军队交煎, 淮北人苦不堪言。
对于匪患给淮北人民带来的灾难,1927 年出版的《东方杂志》有一段较详的记载:“淮北自改国以来,土匪蜂起。大者揭竿为旗,聚众千人,有钢枪盒子炮等犀利之军械,横行乡曲,集镇为墟。每破一圩,死伤者以百计, 掳去者称是;其家筹资赎回,必罄其资产之所值,名曰财神。所至大小农俱弃家而逃,⋯⋯十五年中,未遭匪难者,盖寥寥可数也。”③ 不堪匪累,农民只好弃家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