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宗的变迁

天台宗战国后期,天台宗内部纠纷不断,并诉诸兵火,损失很大,本山睿山也遭毁。德川时代初期,天台宗名僧豪盛,祐能、亮信等力图挽回败势, 但终无力回天。

天海僧正(约 1513—1643 年)也属天台宗。他受到德川家康的宠爱,在东部开创日光山,并作为统摄天台宗全宗的本山,从此,天台宗的势力在关东地区重新建立起来。以后,德川家族又命在江户东北的忍冈建东睿山寺, 自第三代住侍起,都由亲王任住持,号“转王寺宫”,统领天台宗。

德川时期,天台宗内部曾发生革新与复古之争。日本天台宗源自中国的天台宗,但又与之不同,是“在印度、中国都没有见到过的盛宗”①。它是在中国天台宗的基础上吸收密宗、禅宗和菩萨圆戒,合四宗成一宗。为了确立天台宗的地位,日本天台宗传教大师最澄(767—822 年)在佛法戒律方面标新立异,主张废弃小乘戒(要得到三师七证,经过四羯磨手续个别接受二百五十戒),实行大乘戒(由一师授戒,经过一次羯磨手续完成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并发誓为行大乘戒,不惜身命。后来,大乘戒得到天皇的敕许,作为天台宗定法。另外,天台宗虽是四宗融合而成,但重密轻显,重道行实践, 轻教义研究。这些规定虽然对确立天台宗的地位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后来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不少。因为只重“事密”口传,轻视“理密”教相,有的僧侣借口授秘诀,散布邪说,遂使僧风日渐紊乱。一向大乘的圆戒也成了堕落僧用来掩护暴劣行为的口实,进而使天台宗的颓废达到顶点。

借此之际,天台宗律僧妙立(1637—1690 年)和灵空和尚(1652—1739 年)决心革新宗风。他们力主改变传教大师最澄立下的只行一向大乘戒的宗规,再行小乘戒律。他们解释说:“一向大乘戒是授予初受业者的一往相持戒;假受小乘戒,是久修业者应当受的绝好的妙戒。”②经妙立、灵空二僧的努力,天台僧众大都改受小乘戒,而将日本天台宗传教祖师的规定丢掉一边

① 参见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杨曾文译,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54 页。

② 同上书,第 248 页。

了。律僧圆耳(生卒不详)与显道和尚(1743—1795 年)对此很是不满,力倡“复兴古道”,即要坚持传教大师定下的一向大乘戒的宗规,斥妙立、灵空等人为“山家奸贼”。

上述双方对立的主张,靠教理的辩论很难决定胜负。经由天台宗管领轮王寺宫的裁定,复古派曾一时占上风,而随轮王寺宫的更迭,妙立、灵空派终又获胜。以后,灵空等人事业后继有人,门流愈加繁盛,到上世纪末时, 日本天台宗学者和律僧,大多都是妙立的法裔。

真言宗真言宗即密宗,源于印度,唐朝传入中国,随之由弘法大师空海

(774—835 年)传入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真言宗内部纠纷不断。真言宗大的门派系统分为事相(重宗教实践)和教相(重学理研究),事相系统的各个本山都由亲王统领,权力很大。教相系统又分新义派和古义派,两派内部又分有不同的派别。古义派内部三支(学侣方、行人方、圣方)为了争地位相互倾轧,多次由幕府调停,终未奏效。新义派内分为丰山和智山两支,它们在幕府“奖励学问”政策影响下,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长于因明学和性相之学,成了后来诸宗学问的中心。

禅宗日本的禅宗有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三家。临济宗于 12 世纪传入日本,到江户幕府初期,其势力已经很微弱。幕府曾颁布禅宗各寺的法度, 规定它的组织制度和礼仪,外观上看有些起色,但实质上仍不景气。白隐禅师(1685—1768 年)被称为“临济宗的中兴组”。经过他的努力,扭转了临济宗的颓势,使临济宗在日本流传下来。

曹洞宗于 13 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不久即普及到日本各地,成为禅宗时代一个突出的地方势力。战国之乱以后,曹洞宗逐渐衰落,内部腐败之风很盛。由于一时得势,受到信徒的优厚待遇,僧侣们追逐名利,明显堕落。在选择传法大师时,不是根据学德,只看各寺院的贪富和地位高低。德川幕府初期,为了整顿曹洞宗,制定了曹洞宗法度五条,规定总宁寺、龙隐寺、大中寺为全宗总僧录,统辖全国的曹洞宗,被称为“关三寺”,又称“关刹”。规定江户的总泉寺、青松寺、泉岳寺为驻江户的“触头”。同时规定了各级僧侣的服饰和僧侣升迁程序,并在经济上给予照顾。这样,曹洞宗就被置于幕府的控制之下,表面上也呈复甦趋势。然而,实质上,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腐化堕落的宗风。直到宗内的月舟和卍山师徒二人专事整顿,改革旧弊, 才使曹洞宗逐渐恢复兴隆的局面。

月舟(1618—1696 年)和他的门徒卍山(1635—1734 年)都是著名禅师。月舟圆寂后,卍山继承师志,顽强地为革除曹洞宗的腐化堕落风气而努力。他依靠江户幕府的支持,全力改变依寺院地位和贫富选择传承法师,及由别人代替付法当作面授付法的流弊。1704 年,幕府制定《洞门龟鉴》20 条,采纳卍山的建议,规定寺院住持的交替除了要有师徒当面授受的嗣书外,还要授受寺院宗谱,这称为“伽蓝法”。与此相比,由嗣师面授嗣书,被称为“人法”。自此,人法和伽蓝法分开,抑制了曹洞宗嗣传上的流弊。

黄檗宗是日本特有的禅宗,创始人是中国明代福州人隐元禅师(1592— 1673 年),俗姓林氏,29 岁出家为僧,承临济宗杨歧派,1654 年应日僧和在长崎的华僧请邀到日本,在德川家纲支持下在京都建“黄檗山万福寺”。他主张“禅净一致”,宣传净土宗信仰,与日本其他禅宗不尽一致。同时又认为“万法唯心,心外别无法”,“己身弥陀,唯心净土”,又与一般净土宗有别。黄檗宗在日本的影响力很大,信徒众多,加上德川幕府的扶植,势

力扩展很快,但一直保有中国文化的影响,用汉音诵经,在法会和修行方式上仍有许多明代的风格。

日本禅宗除上述三家外,还有一个普化宗,也属禅宗支脉。该宗认中国唐代镇州的普化和尚为始祖。据传说,有一个叫朗庵的人崇拜临济宗第四祖的禅风,常吹洞箫,建圆音寺,由此兴起普化宗。普化宗开始虽然也规定了僧侣的衣服制式,但并无宗名和完整的制度,只是作为一种佛教流俗存在, 集中了一批流浪之徒。德川氏掌权之后,为了收容各地流浪武士,便让普化宗作为一个禅宗派别存在,为其制定了各种法度,以当作“勇士浪人之隐家, 武人修行之宗门”,禁止非武士加入此宗。幕府相应地规定了普化宗的组织系统,任命了“触头”、“本寺”之类,制定了僧侣的衣服规格,定出等级秩序,允许本宗人携木刀、护身剑等,于是,普化禅宗正式成立。

普化宗的基本信仰是“坐断明暗两头,通彻明暗不到之处,然后方可以一枝竹箫,得转大法轮”。寺院本堂都安置阿弥陀佛像,早晚必须读经,有天盖(一种僧帽)、挂络(短袈裟)、竹箫作为必需品。箫的作用对普化宗非同小可,有规定禁止宗外人持箫。持箫看来成了普化宗僧的一个标志。但后来此条规定被滥用,作为谋取钱财的手段。一些寺院以向普通人授与普化宗经义为名,使一些农民、商人也可得到本寺许可持箫吹奏。从此,普化宗逐渐堕落,变成像演艺团体一样的组织。到明治时代,普化宗就消亡了①。

净土宗净土宗教义源于印度的马鸣,东汉和三国时传入中国,唐代正式创宗,以《大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净土论》作为教义基础。12 世纪,由法然上人源空(1133—1214 年)传入日本,融合三论宗,天台、真言诸宗,创日本净土宗。净土宗认为人世间是秽世,世风浑浊,只有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为净土。靠“自力”难以摆脱秽世, 要靠“他力”(乘“佛愿力”)才能往生安乐国土。所谓“他力”,是说只要心意真诚,专心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达到极乐世界。净土宗传到日本, 极受欢迎,一时间从贵族、官僚到村野之人,纷纷皈依。

江户时代,净土宗与德川家族结交很深,皇室也很看重它,声势很盛。净土宗很重视教义教理研究,学术风气浓厚。净土宗大寺建有檀林(学

术研究机构)、学黉或学寮。定有严格的修习程序,僧位的升迁也规定得很严,一般要修学 15 年才许可传授本宗血脉,20 年才许可得到玺书。如此浓厚的学术风气,造就的佛教学者之多,是日本其他各宗无与伦比的。

净土宗在德川时代因教义引起多次纷争,这在日本佛教界不多见。佛教各宗的纠纷,各个朝代都有,但多是起因于寺院的规格、地位、权力,有时甚至兵戎相见。所以,在日本佛教史上,净土宗的教义纠纷都很受重视。净土宗的教义纠纷中,比较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关于“三业归命”和“一心归命”之争,一次是关于“机深心”是“自力”还是“他力”之争。

“归命”即皈依弥陀的意思。日本净土真宗的始祖亲鸾圣人(1173—1262 年)主张“一念归命”。它认为凡人脱离秽世,往生乐土的程序是:依据陈述弥陀名号的《大无量寿经》的教理,听闻关于弥陀名号的“起行”由来之后,就对净土产生了深深的信仰。而后,就必然得到往生成佛的证果。这就叫“教行信证”。“三业归命”说认为,三业(身、口、意)中的“意”既然已经信赖弥陀,愿往生净土,那么,就应有敬礼的“身业”和称名念佛的

① 参见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杨曾文译,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295 页。

“口业。”所以,应是“三业归命”。这违背了亲鸾的祖规,被称为“邪义”。两种教义争论不休,并有利用僧职之便互相压迫对方的事情发生,最后只能由幕府裁决。

第二次争论也是由幕府出面裁决的。“机深心”,也叫“机深信”。“机信”,是佛教所说的“机根”,即成佛的“因种”。正统净土宗主张,个人的身、口、意“三业”属自力,但作为深信弥陀的“信机”是“他力”,它是往生净土的决定因素。另有主张“机深心”是“自力”的,也被称为“邪义”。受到幕府的制裁。

德川时期还发生净土宗和净土真宗关于宗名的争端。为禁止天主教,德川幕府曾实行“改变宗门”制度,由佛教来管理户籍,登记每户每人的宗教信仰。由此,就必然涉及到宗门的名称问题。净土真宗由亲鸾创立。他本是净土宗始祖法然上人的门徒,对佛教各宗的关系有自己的解释。亲鸾将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大乘中又分顿教和渐教两支,顿教中又分圣道门和净土门两支,前者包括禅、真言、天台、华严等宗,后者是净土真宗。渐教也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前者是法相宗,后者叫净土假宗。由此有“净土真宗”的名称。而原来的净土宗不同意这个称谓。他们认为,所谓净土宗,就是真宗, 没必要再在名称上标明。倘若承认这个名称,那么实际上就将原来的净土宗放在“净土假宗”的名下了。这个争端交由幕府裁决。而幕府则答复说此事难以从速解决,只能暂时按旧例办事,等待幕府命令。实际上,幕府的所谓“等待命令”一直没有下文,直到 1872 年明治维新以后,才正式使用“净土真宗”的名称。

日莲宗日莲宗又名“法华宗”,13 世纪由日莲(1222—1282 年)所创, 江户时代初,曾出现兴旺景象。后来,有人倡“不受不施”,即主张不接受非日莲宗信徒的施者,也不向“不信谤法者”(日莲宗视“法华经”为经典, 口唱“妙法莲华经”五字即表明皈依此宗,所谓“不信谤法者”,指非日莲宗信徒)施舍说法,在宗内引起争端。德川幕府对“不受不施”派很反感, 诘难它们说,寺院的领地和田园都属于幕府的“供养田”即施舍。对此,“不受不施”派辩解,说寺院的领地、田园是国王的“仁恩”,并非施舍。宗内也有人反对“不受不施”,主“受而不施”的。“不受不施”派坚持自己的主张,无视同门的反对,也不买幕府的账,遂被幕府镇压下去,直到 1876 年,明治政府才承认“不受不施”派的名称及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