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

神道教是由日本先民的原始宗教演变来的。这种原始宗教属万物有灵论,相信以各种巫术的形式能够沟通神人关系,祈求“神”降福免灾。自公元前 3 世纪至 3 世纪,在稻禾农业的基础上,原始神道开始逐步形成。其主要宗教活动是祭祀神灵,包括自然神、人格神、观念神、祖先神等,以维持和繁荣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的农耕生产和生活。长期、反复的祭祀活动,使祭祀场所、祭拜对象(神的象征物,偶像)、祭祀活动的时间等,逐渐固定下来,神社(祭拜场所)神道的基本特征慢慢成型,神社神道一直是神道教的骨干部分。到 7 世纪,大和族统一全日本,建立天皇制的国家,将天皇家族的神社作为国家的最高神社(叫做神宫,如伊势神宫),将天皇家信奉的天照大神(认为是天皇家族的祖先)作为神道信仰的诸神中最高位格的神, 即为皇室神道。这个时期,佛教、儒教、道教已传入日本。天皇朝廷支持佛教。在神道方面,开始有用佛、儒、道思想解释神道信仰,形成各种理论神道。神道教这才开始有自己的教义。一直到 17 世纪初的江户幕府时代,佛教一直在日本国家处于统治地位,所以,那时的理论神道,大多属佛教系统的神道教义——用佛教理论解释神道,用佛教中的“神”比拟神道的“神”。这个时期,神道不但在实践上依附于佛教,在理论上也处于佛教华盖笼罩之下,认为神道的“神”是佛教中诸神在日本的“权现”(化身),这即是“本地垂迹论”。江户幕府推崇朱子儒学,使儒学最先摆脱了依附于佛教的地位。神道方面,经朱子学解释的神道开始发达起来。同时,也出现了用其他儒学系统解释的神道。与各种理论神道并存,在广大农村地区,以民间神事和习俗为基础的民间神道也很盛行。明治维新以后,神社神道与皇室神道相结合, 由国家有意识地建立起国家神道。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家神道一直是控制日本国民的工具,尊天皇为神,处于实际上的国教地位。这时的民间神道为了能够生存,在国家神道的控制体系下,形成各种教派神道。1945 年日本投降以后,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废除明治维新以来的所谓“祭政一致” 制度,实行宗教与国家分离、信教自由等措施,神道教开始成为以个人信仰为前提的宗教。

总起来看,神道教是个很复杂的系统。从宗教形态学上看,它是日本民族特有的宗教,而非世界宗教;是多神教,而非一神教;是自然宗教,而非创唱宗教。从世界观上说,神道教承认有支配宇宙万物、国家、社会、人生的神灵存在;对主宰世界的神灵抱敬畏态度;以必要的方式沟通人神关系, 以达到招福免灾的现世利益的需要。这就具备了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但是, 神道教又未形成系统的教义教理,对于什么是主宰世界的“神”,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和理论说明,没有如用佛教、基督教那样的圣像,没有严格的宗教教团。信众多是依血缘、地缘或行业形成的基础群体,并未形成超越于社会群体之上的专门的宗教组织。入教也没有严格的仪式和手续,教徒与非教徒没有明确界限。某种意义上,神道教有没有教徒都很难说,可能称为“信仰者”更恰当一些。即使是信仰者,有些可能是真心信仰,有些则只是“随俗” 而已。并且,信仰者也不一定单一地信仰神道,往往是掺杂其他宗教的信仰成分,如信佛、信道,甚或信基督。

总之,神道教的范围很广泛,也很模糊。既有自发的信神意识,也有有一定理论支持的信仰观念;既有浓重的民间习俗色彩,如民间节日、重大集

会等,也曾有过由国家统一控制的祭祀活动。现在,关于神道教的形态类型, 有的分为三类,即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间神道①。有的分为五类,即在上述三种外再加上皇室神道和理论神道②。江户幕府时期是神道教演变史上的重要阶段,上述各种形式的神道教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德川幕府的宗教政策是,严厉禁止基督教,大力扶植、利用、控制佛教, 支持并控制神道教。总的看,神道的政治地位不如佛教。江户时代后期,由于幕府的统治趋于衰落,政治权威下降,佛教的地位也逐渐滑坡,神道的地位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