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虔敬运动

虔敬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菲利普·雅各布·斯彭内尔(1635—1705 年)、奥克斯特·赫尔曼·弗兰克(1663—1727 年)和亲岑道夫(1700—1760 年)。

斯彭内尔本属路德宗,对归正宗的教义也很熟悉。1666 年,他在繁荣的商业城市法兰克福任主任牧师,深感教会的纪律必须整肃。当时的一切权力归市政府掌握,斯彭内尔所能做的很有限。他利用其能够运用的权力,首先改善了教义问答教育。1670 年,斯彭内尔在自己家里召集一小批志同道合者研读《圣经》、祷告,讨论礼拜日的讲道文。这是他的第一项重大创新活动, 旨在深化教徒的宗教情感和灵性生活。这种经常聚会的团体被称为虔敬团, 虔敬主义运动即由此而得名。

1675 年,斯彭内尔写了一本名为《虔敬的愿望》的书,全面阐述了虔敬主义运动的思想和行动纲领。他说,虔敬主义运动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的,这是指政府对宗教生活的直接干涉,不称职的教牧人员树立了坏榜样。神学解释上的无休止的文字争论,平信徒中的不道德行为、酗酒、追逐私利。彭斯内尔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企图扭转上述局面。他提倡在教会内部组织小型聚会,称为“教会内的小教会”,以便阅读《圣经》。他认为这有利于信徒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帮助,因为路德宗就是主张一切信徒皆可为祭司的。斯彭丙尔强调宗教生活的情感实践。他说,基督教更多地应是一种生活, 而不是学术知识。他讨厌在教义的字眼上争论不休,认为这种争论对信徒的宗教生活毫无益处。他不否认教牧人员应有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训练,但这主要是指以经验为基础的宗教生活的实践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有相称的言行,而不是满脑子只装一些华丽词藻的纯概念知识。由此,斯彭内尔提出讲道方式也必须改革,要以培养听道者的基督教徒生活方式为目标,而不应以争论和炫耀讲道者的辩才为主。因为所谓真正的基督教信仰不在于口头上能说出宗教理论和概念,而是在生活中实际表现出来的符合《圣经》的言行和道德品质。要培养这样的基督徒,不能只是向他们灌输一些宗教教义的理论知识,而是从转变情感、灵性开始,这是一种自觉的新生。关于教徒的生活, 斯彭内尔有强烈的禁欲主义倾向。他劝导信徒们要节食、节欲、衣著简朴, 不要看戏,不要跳舞和玩牌,而这些在路德宗看来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斯彭内尔的这些革新主张遭到正统路德宗的强烈反对,视其为背离路德宗的异端分子,但是,从主观愿望上说,斯彭内尔并非有意脱离路德宗的正轨。

斯彭内尔组织虔敬团,并不是要成立脱离正统教会的独立教会,但是, 后来他的一些门徒不顾他的反对,不去教堂做礼拜,不领圣餐,这些小组聚会终于被警方禁止。1686 年,斯彭内尔应邀前往德累斯顿担任宫廷牧师。

虔敬主义运动的另一个核心人物弗兰克是莱比锡大学的教师。1686 年, 弗兰克邀集几个朋友成立一个“爱经团”,以研究《圣经》为宗旨,并得到学校当局的许可。1687 年,他在纽伦堡写作一篇关于《约翰福音》第 20 章第 31 节的讲道文,自认为是经历一次上帝赐予的新生。后来,弗兰克在德累斯顿与斯彭内尔一起生活了两个月,便成为一个虔敬主义者。回到莱比锡大学后,弗兰克的讲课不仅受到学生,而且受到大批市民的欢迎。虔敬主义运动在这里引起了骚动,政府下令禁止市民举行秘密集会,弗兰克在莱比锡大学的工作也受到限制。1690 年,弗兰克离开莱比锡大学,应聘到埃尔富特任“执事”。但是,弗兰克在这里也并不顺利,他极力推广的虔敬主义措施遭到神职界的反对。1691 年,弗兰克被逐出埃尔富特。斯彭内尔帮助了他,从勃兰登堡选侯处为他谋到一个哈雷大学教授职务。弗兰克一开始就左右了哈雷大学神学的研究方法和神学教育,由于他的努力,哈雷大学曾是虔敬主义的中心。弗兰克还以其高度的组织天才办了不少孤儿院,为穷苦孩子办学校, 以虔敬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弗兰克在哈雷大学还激起了一股传教热忱,这在新教中一直是被忽视的。18 世纪,有 60 多名海外传教士是来自哈雷大学及与之有联系的教育机构。

亲岑道夫重整摩拉维亚兄弟会是虔敬主义的重要结果之一。亲岑道夫的父亲曾在萨克森选侯宫中任要职,与斯彭内尔是朋友。亲岑道夫出世不久, 他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他成了孤儿,是他的外祖母把他抚养成人的。在弗兰克创办的儿童教养院上学期间,亲岑道夫对弗兰克的工作产生敬佩之意。1721 年,亲岑道夫到德累斯顿,在选侯手下任职。在离德累斯顿 70 多英里的贝尔茨多夫,亲岑道夫有一处自己的庄园,他的重整摩拉维亚兄弟会的事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摩拉维亚兄弟会的前身称波希米亚兄弟会,是波希米亚胡斯教派分裂出来的新教一支,由于天主教的迫害,大批成员逃往欧洲各地,1722 年,一部分摩拉维亚兄弟会成员在克里斯蒂安·大卫(1690—1751 年)带领下逃到萨克森避难,亲岑道夫让他们在贝尔茨多夫庄园建立一个村庄,命名为海尔亨特,不少当地的德国虔敬派教徒也开始集中到这里来。自 1727 年始,亲岑道夫着手在这些人中间开展灵性指导工作。他以斯彭内尔的方法组织虔敬团, 研读《圣经》,培养道德情感。在宗教组织的隶属关系上,亲岑道夫想把这种虔敬团并入萨克森的路德宗国教会,坚持“教会内的小教会”的斯彭内尔式的观点。但是,摩拉维亚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的目标是建立独立的教会。按萨克森的地方习惯,每一个有组织的村庄可以建立一个世俗机构并制定自己的规章。1727 年,海尔亨特照此习俗选出长老数人负责管理世俗事务,亲岑道夫作为一庄之主,享有领导权,但未加明确规定。1727 年 8 月 23 日, 在贝尔茨多夫庄园举行了一次经大家批准的圣餐礼,这次活动被看作摩拉维亚兄弟会再生的起点。

海尔亨特世俗的由长老组成的领导机构,后来成了一个宗教机构,由长老会发展出一个四人执行委员会,它有权行使牧师的职能,后来演变为总长老制。亲岑道夫把海尔亨特的摩拉维亚兄弟会视为一团基督的精兵,以在国内外促进基督的事业为目标。这是一种类似隐修会式的新教团体,成员不发誓愿,不实行独身主义,可以结婚,但配偶的选择要由兄弟会控制。儿童们被要求离开父母,按哈雷孤儿院的方式教育他们。青年男女也要脱离家庭生活,分别受到严格的监督。亲岑道夫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脱离世俗社会的宗教

社会,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基督教情感。但是,摩拉维亚人的创建独立教会的倾向从来没有丝毫减弱,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总表现出脱离路德宗国教会的迹象,这招致正统路德宗和虔敬派的强烈不满。

摩拉维亚兄弟会的传教热情常盛不衰,其他的新教团体没有一个像它那样重视传教事业的。据说直至今天,也没有任何一个团体像兄弟会的成员那样献身于传教,就占信徒总数的比例来说,他们投入传教工作的人数最多。在西印度群岛,在格陵兰,在北美各地,包括第地安人的部落中,在埃及和南非,到处都留下摩拉维亚兄弟会传教人员的足迹。他们还特别重视到世界上最艰苦的地区传教,这更能体现兄弟会传教士的热情、耐力和献身基督的精神。

摩拉维亚兄弟会最终还是发展成为独立的教会,尽管亲岑道夫极力反对。1742 年,普鲁士政府承认它为教会,1749 年,英国国会也通过承认它为独立教会的法案。1748 年,摩拉维亚教会也作了一些让步,承认路德宗的奥格斯堡信纲,因而在次年被萨克森政府承认为萨克森国教会的一部分,并允许保留自己的特殊礼仪。

因摩拉维亚兄弟会的分裂迹象,亲岑道夫遭殃并被逐出萨克森,后来虽然撤销了对他的驱逐令,但已濒于破产。1760 年 5 月,亲岑道夫逝世,施潘根贝格(1704—1792 年)被从美洲召回海尔亨特,继承摩拉维亚兄弟会的领导工作。

虔敬主义运动在德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并因其艰苦的传教工作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基督教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起一种较有生气的虔敬生活,激发了一般平民的心灵。虔敬主义提高了《圣经》的地位,认为在圣经、圣传和各种信经中,只有《圣经》才是基督教的灵魂所在。由于虔敬主义运动的倡导,更多的人熟悉了《圣经》,并促进了从灵魂修养的角度研习《圣经》的工作。

虔敬主义运动中的不少主张也受到责难。首当其冲的是禁欲主义,这似乎不大合乎近代社会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它坚持让人们通过艰苦的奋斗、灵魂上的挣扎以达到自觉的悔改,克服恶念,认为这是进入天堂的唯一日常途径。由于顽固坚持这样的主张,也引发了它的组织上的狭隘性,指斥虔敬派以外的人都是不信教者,从而也孤立了自己。另外,它强烈地排斥理智的作用,只一味地强调培养宗教的灵性情感,抑制了它在学术上的发展。不过, 在宗教史的解释上,激进的虔敬主义者戈特弗里德·阿诺德(1667—1714 年) 却提出一种标新立异的观点。他说,对宗教史上的所谓异端分子,不能因为历史上定他为异端,他就真的是异端分子。他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的实际功过评价其在宗教史上的地位。阿诺德的这一观点将基督教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虔敬主义运动忽视理性的缺点被继它之后出现的启蒙运动克服了。这里,表现出德国近代基督教的历史与英法等国的区别。英国福音奋兴运动的反理性主义思潮直接源于对理性主义的反感。在德国,宗教改革后大部分地区确立了路德宗的统治地位,虔敬主义运动冲破正统路德宗的死板统制,但却未能产生足以取代过去的教义神学家的神学领袖。启蒙运动吸取了英法的理性批判精神,为 19 世纪德国的神学思想大转变准备了理论条件。

德国启蒙运动的主角是克里斯蒂安·沃尔弗(1679—1754 年)。他是一位数学家和哲学家,受莱布尼兹的影响很深。沃尔弗认为,只有能够用类似

数学的逻辑推理证明的方是真实的事物;真理是由心灵的先天内容即纯粹理性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的,一切来自经验的观念都只具有偶然性;世界由无数简单的实体构成,每一实体都具有“力”,物体便是这些简单实体的集合; 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受机械定律支配;灵魂是人们体内既能意识到其自身,又能意识到其他物体的东西。它有要求知识和欲望的能力,满足了,它便快乐,反之,便是痛苦。沃尔弗不否认上帝的存在。他既然把事物看作偶然的,便推定必有一个原因存在,这便是上帝。上帝显示自己的能力并非靠启示和神迹,即使有启示,它也不可能包含有与理性相违背的东西。沃尔弗对人类历史抱乐观态度,他认为人总是要达到最彻底和完全,这是一切存在物的最高目的。所以,宗教所关心的不应是超自然的启示和神迹,不应是超自然地拯救人类脱离罪恶和死亡,而是上帝,自然宗教,与生俱来的道德和人类的进步。

沃尔弗的思想引起哈雷大学那些虔敬主义者的不满,他们促使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713—1740 年在位)革除他的职务。1723 年,沃尔弗被命令离开大学。1740 年,沃尔弗在哈雷大学的职务又被恢复,他的思想也为德国大部分地区所接受,虔敬主义在哈雷大学的支配地位也随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