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外债不可怕,但不要借得太多
聪明的人用别人的钱。 “摩根震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大量资金。邓小平说:要勇于借外债,但不要借得太多。
美国企业把中国列为最理想的投资场所。各国吸引外资的竞争激烈。 巨额外债,中国有偿债能力吗?沉重的外债负担,使一些国家沦为富国
的“附庸”,中国会不会重蹈复辙?
各地竞相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专家们急忙分析,中国每年引进多少外资为宜?
江泽民说,要防止外商用一点资本,就把你整个企业利用去。
1993 年 9 月的一个下午,美国著名大证券公司摩根史丹利向外界宣布: 香港股票在本公司资产中的比重将由 0.2%上调至 3%。这一消息在美国各大证券投资商中引起密切关注。几天后,摩根公司再次宣布将港股比重调升至6%。于是,一股投资香港的热潮骤起,国际基金纷纷投往香港,使恒生指数抉摇直上,一举突破 9000 点大关。一个由国际大金融机构带头投资香港市场的新高潮开始出现。其实,摩根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带头者,在此之前,美国所罗门兄弟公司、高盛公司、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等已经调高自己持有港股的比例。
香港驻旧金山经贸办事处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美国企业大都把中国作为最理想的投资场所,其比例高达 98%。1993 年,美国商界对中国未来5 年投资环境的信心比 1992 年提高了 18 个百分点。人们对香港 1997 年后的形势持乐观态度,有 80%的人表示了明确的信心。目前尚未在大陆投资的公司有 63%准备在 5 年内到大陆投资办厂。
新一轮向中国投资的热潮正在形成。
中国的吸引力来自改革开放。十六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封闭半封闭状态已经根本改变,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显著成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良好态势将长期保持,广阔的市场和较高的积累能力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这是外国投资者最看重的因素。
近两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成果喜人。1992 年我国引进 192 亿美元, 1993 年增至 390 亿美元,1994 年又增加到 458 亿美元。
国外资金市场的竞争也是激烈的。中国在 90 年代后期能否保持吸收外资的良好势头,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亚洲各国经济增长迅速,吸引了大量资金。尤其是东盟国家已经成为西方投资热点。为进一步增强吸引力,东盟国家已决定从 1992 年起用 15 年时间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实现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加工品的自申贸易, 实行共同的优惠关税,到 2008 年把关税逐步降低到 0—5%,并通过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形成工业产品的水平分工,从而增强其成员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中国与美国之间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分歧,经济关系也存在着矛
盾。近年来,美国一再以人权和武器扩散等政治借口向中国施加压力,客观上妨碍了美国商人来华投资的发展。1993 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尽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港台对大陆直接投资转移而来的,但这种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海外直接投资企业如继续发展,可能会激化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吸引外资的进一步发展。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造成国际资金的分流,并引起国际资本市场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入亚洲和中国的资金。再加上 90 年代
国际金融市场资金相对短缺,据估计,全球每年的资金缺口约为 1000 亿美元。而且国际投资的区域性特点也使跨地区吸收资金受到限制。这样,中国进一步吸引外资受到了制约。
积极引进外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 90 年代后期,我国要大规模吸收外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加快改革步伐,创造更好的对外开放环境。调整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国际收支政策,健全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为吸引外资和管好用好外资奠定基础。
加快基础建设。发展基础产业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外商投资提供良好的电力供应、交通运输等条件。
多渠道解决国内配套资金,减少引进外资以后对宏观经济平衡造成的压力。据中国银行测算,新建项目的固定资产每使用 1 美元外资,即需人民币
配套资金 8 至 10 元,且不算投产后流动资金的需要量。因此,如果 90 年代
后期我国每年吸收 150 亿美元外资,则需要配套资金 1200 至 1500 亿美元。这样庞大的资金数额,单靠政府是不行的,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多渠道地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就不能实现大规模引进外资的目标。
要重点吸收大跨国公司的资金。对外开放 15 年来,我国吸收外资的 70
%来自港澳台地区,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大跨国公司的资金较少。国际跨国公司资金雄厚,信誉较高,并拥有先进技术和广阔的销售渠道,且一般投资规模较大。吸引它们的投资,不仅可以弥补我国资金不足,而且可以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然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引进外资又是一把“双刃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从殖民者手中解放了自己的国家,争取到民族独立,开始振兴民族经济,走上了现代化进程。由于多少年遭受殖民掠夺和压迫,发展经济的进程十分艰难。于是,原来的宗主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它们制订发展计划,提供大笔贷款解决资金不足。然而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样,许多国家在经济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外债包袱,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经济上的“依附”。
经济依附不可避免会对政治独立形成制约。对此要保持足够的警惕。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惜鉴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方面的经验,“一是要学习他们勇于借外债的精神,二是借外债要适度,不要借得太多。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经验。”
中国目前引进多少国外资金为适度呢?有学者提出,我国外资引进每年以 200~250 亿美元为宜。如果太多,将会使我国背上沉重的外债负担,影响经济发展和政治独立。
江泽民主席对国内利用外资中的问题阐述了一些看法,他说:要与有 300 多年经验的资本家打交道,往往容易上当。外国人投资只想要厂子里精华的
部分,然后把一堆包袱甩掉。我们往往急着要找出路,饥不择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引进外资,首先要防止外商用一点资本,就把你整个企业利用去。利用外资,通过与外商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这里有很大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