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是个窗口

本世纪 40 年代,爱尔兰人创办了“香农特区”,这也许是世界最早的特区。

二战后,从欧洲、亚洲到大洋洲,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科技工业区等各类经济特区已达数百个。

“特区赚内地人的钱!”有人这样说。

经济特区该干些什么?或者说,经济特区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邓小平把特区当作中国的同外界联系的“窗口”:它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纵观一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史,“特区”始自本世纪 40 年代爱尔兰人创办的香农特区;尔后,从欧洲到亚洲到大洋洲,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科技工业区、自由港等名目繁多的各类经济特区已达 600 多个。然而,它们都与本国的经济几乎完全割断了联系,一般只是单一功能,仅限于区内贸易或加工,吸引外资开办实业激活区域经济而已。

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旨在种一块试验田:对外,既可以走向世界;对内, 又可以带动全国——而最终要让这颗种子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邓小平把经济特区的功能概括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

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自从我国创办经济特区以后,它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国家的前进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所,先行一步,探索一条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道路。所以,邓小平把特区比喻为“窗口”,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它同全国的关系。

特区是技术的窗口。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而这恰恰是我国的不足之处。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生产设备十分陈旧,技术相当落后,在国际上,我们的产品打不开市场,无法加入到国际经济活动的行列中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便尽快地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特区正是我们与世界上发达国家联系的窗口,从特区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

深圳市特别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各类专业人才。创办经济特区十年来,吸引了各类专业人才 4 万多人,其中自然科学人才占 56%;取得科技成果 202 项,达到国际同类技术水平的 78 项,达到国内技术水平的 80

项,填补国内空白的 21 项;已有 70 多种产品被广东省列入替代进口产品,

至 1986 年已引进技术共 389 项。他们比较注意对移植的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

(不搞一次开发和基础研究)。为此,从 1985 年起建立了科技基金会,鼓励

科技人员创办民间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到 1993 年,深圳已有注

册科技企业 130 家。据对 42 家民间科技企业的抽样调查,1988 年产值达 4500

多万元,创汇 74.43 万美元,获纯利 616.8 万元。1993 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 40%以上,为探索科技产业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目前,深圳市已初步形成一个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为主体,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渠道,科研一生产一体化的研究开发新体系。

特区是管理的窗口。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必须有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大生产的出现,迫切需要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管理方法越来越成为一门科学。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适用。我们可以借助特区这个窗口,通过兴办“三资”企业等形式,学习、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方法。

深圳特区率先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例如,在全国率先组建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探索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在宏观上强化了政府的计划、财政、劳动等综合部门的调控,强化了工商、税务、银行、审计、劳动等部门的监督;在培育市场体系方面,价格基本放开,97.4%的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建立起劳务、房地产、生产资料、技术、信息、证券等市场,基本上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在微观经济的改革方面,到 1992

年底已有股份制企业 150 家、上市公司 19 家。与此同时,还积极慎重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精兵简政,加强立法,加强廉政建设⋯⋯这些措施,为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了对外商投资

的吸引力。

深圳作为“管理的窗口”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其创造的“深圳速度”。创办深圳特区 13 年来,反映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长了 100 多倍,年递增分别为 47%和 46%。工业总产值增长 502 倍,年递增63.7%;农业总产值增长 8.7 倍,年递增 35%。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中外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其中,体现对外开放速度的出口贸易额增长最快,13 年中增长 566 倍,年递增 72.5%,其增长速度在全国首屈一指。

特区是知识的窗口。

邓小平历来重视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已采取了派出留学生和引进专家学者的方式来迅速解决我国知识落后的局面。把特区办成知识的窗口也是邓小平的一个战略构想。因为这样一来,特区就不单纯是一个经济特区,而且肩负着文化、科学、教育等多功能的特区,在特区应该反映出全民族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特区作为窗口, 主要地还是要起到内窥外探的作用。借助于特区,我们可以及时地把握住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文化教育发展动态和经济生产的信息,并通过内地迅速地反馈回来,从而使我们与全人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深圳特区在 1986 年 3 月就开通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与世界上最大的美国戴亚洛(DIALOG)情报检索系统、ORBIT 和 BRS 数据库建立了联系,加快了信息交流,从而发挥了特区作为“知识的窗口”的辐射作用。

特区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特区的出现本身就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表明了我国坚决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决心;同时,特区的存在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活动。由于有了特区,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在客观上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持续稳定的基础,使这一政策不会因意外的情况而被中断。因为经济上的联系一旦建立起来,就必然随着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的运动而发展,任何人为地割断这种联系的作法都会导致“一损俱损”的后果,使双方都付出高昂的代价。我们正是通过特区,打开了对外交往的通道,而国际上则通过特区的建设来测定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1984 年以来,我国相继宣布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14 个港口城市,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地区为经济开发区,确定海南建省办大特区,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区,等等,在这些地方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 增强它们开展对外经济联系的活力。这些措施,使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变得更大,进一步打破了我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在更大规模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并加以吸收、消化、创新,然后转移到内地。这样,就把对外引进和对内联合结合起来,把沿海的开放和内地的开发结合起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