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好工商业,解放区经济无法建设

中原形势取决于两座山,一座是大别山、一座是伏牛山。大别山更重要, 中原要大定,就要控制大别山。

千里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挥师南下,逐鹿中原。

拿着钱买不到东西,有东西卖不出去,几十万大军怎么维持?

邓小平说:要善于利用原有的私人工商业。搞垮了工商业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

邓小平说:中原形势决定于两个山,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伏牛山。大别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

刘邓大军挥师南下,逐鹿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邓小平说:搞垮了工商业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

大别山是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它靠近长江,东西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

大别山,那连绵巍峨的崇山峻岭,那郁郁葱葱的山林野莽,既可以成为据守生存的良好的天然要塞,也可以成为吞噬军事劲旅的虎口险地。

1947 年,刘邓大军从太行山挺进大别山,黄河到长江南进一千里,一下子把战争引向国民党控制的中原地区。由此,国共两党逐鹿中原之战揭开了序幕。

次年 4 月,当时身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分析形势说: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下剩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

要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并且能够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是来之不易的。因为仅在红军时期,共产党的军队就曾先后三次在大别山建立了根据地,又先后三次撤出过那一地区⋯⋯

对于刘邓大军来说,要想在大别山上站稳脚跟的特殊困难在于:第一, 这里与太行山不同,山高路窄,地形复杂。我军从北方到南方,由平原到山地,饮食不习惯,言语不相通,地形不熟悉,穿不惯草鞋。如之常常夜间行军,使部队极不适应。第二,这个地区过去虽然曾经是红军的革命根据地, 但红军走后,国民党对当地群众进行了极其残酷的镇庄,使当地群众不敢同我军接触。刘邓大军到大别山后,反动势力威胁群众,断我军粮,绝我生存之路,使我部队吃不上饭,找不到向导,常常陷于饥饿、疲劳、迷途之中。第三,我军面临二十三个旅的敌人重兵,连续作战,已极度疲劳,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

邓小平后来回忆这段往事说:“我们逐鹿中原,四面都是敌人!”

当时,刘邓大军远离后方,整天背着几十万敌军在这里转,弹药、粮食、被服得不到补充,战士们不服水土,很多人生病闹疟疾,伤病员得不到很好的治疗,群众基础、物资供给都远不如解放区⋯⋯

1947 年 10 月的大别山,秋犹未过,但早晚已是寒气袭人,由于刘邓大军远离后方,供应不及,指战员们穿的还是夏天的单衫单裤⋯⋯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集结大别山北麓的七个整编师的兵力,对我

军进行合围⋯⋯

战事险,军情急。但在大别山的斗争,又岂止军事斗争!

当时邓小平面临的任务,除了指挥部队作战外,还有复杂的经济斗争。那还是在 1947 年 10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一个热

火朝天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共产党的各解放区中开展起来了。

鄂豫皖解放区也不例外,区内各地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财的土改运动。但是,大别山与别的解放区是不同的。在这里,敌情严重复杂,群众疑虑甚多,加之共产党曾三次从这里撤走,如果这次再走,者百姓能承受得了吗?在土改中,一些地区的干部又犯了严重的“左”倾急性病,在政策和策略上发生了失误。这些作法,非但不利于发动群众,反而脱离了群众,甚至侵犯了群众的利益。

邓小平及时地觉察了这些问题。

他说,“‘左’的倾向,表现在土改中划阶级‘左’,把地主富农同样对待,侵犯中农,对中农采取拒绝态度;新区工作中犯急性病,打击面宽, 工商业政策‘左’⋯⋯现在如果不克服‘左’的倾向,就不能把上改搞好, 也不能把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好。”

他指出,“新区和华北不同,华北有大批的公营合作社,有将近十年积蓄的力量,六年以上的经验,新区则没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有的私人工商业,逐渐组织好自己的经济,在群众运动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包括地主富农的工商业在内,一律不准没收,不准停业,如群众分了的,要赶快组织恢复生产⋯⋯组织经济不是一天的事,要不断检查税收标准和工商政策,把着眼点放在战争供应和人民生计上面。”

他针对“左”倾急性病提出的“不让资本家剥削”的口号批驳道:说不让资本家剥削,听起来是革命思想,一算帐就知道这不是革命思想,并可使革命遭受失败。资本家做生意,当然要赚钱,而且要有剥削,但是一个商号倒闭了,或者我们把它没收了,要影响到比资本家剥削所得多得多的人民的生计。我大军在中原,几十万人要吃饭,要穿衣,不注意工商业,根本不能维持。在新区,不管哪方面的工作,如果不知道利用私人工商业政策,就不可能解决供应问题。

邓小平还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如果我们在工商业问题上政策有失误,就会导致革命的失败。

他举例说,如果对工商业的过“左”的错误政策不加以纠正,就会困难重重,有钱买不到东西,有东西(如大别山的木头)出不了口。把油坊搞掉了就买不到油。大别山的锅厂,以及与锅厂有联系的煤窑、小摊贩等,能养活三万人,锅厂一停工,这三万人就立刻无法生活了。像鲁山街上这个小市场,如果倒闭了,起码有一万人失掉生计,马上向你伸手要饭吃。我们这个区有三万人靠种植烟草生活,如果纸烟厂垮了,不能出口,这三万人马上没有饭吃,没有衣穿⋯⋯

邓小平在例举了大量的事实后反问道:上述种种作法,如果不加以制止和纠正,这究竟是打倒了资本家,还是打倒了老百姓?我看这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

他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在工商业问题上搞得不好,解放区的经济无法建设,人民的生活要受影响,那时国民党不叫我们走,我们也得走,革命就要失败。所以要解决好工商业政策问题。私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扶助它发展。

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如果没有政策和策略, 党的路线就是空的。他总结道:不要多树敌,应该中立的中立,应该麻痹的麻痹,凡是今天不反对我们的,对我们都有利。正确的路线一定要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来保证。全党同志都要学好党的政策和策略,这样,我们才会无比的强大,谁也不能战胜我们。

由于邓小平及时地纠正了土改工作中出现的“左”的作法,保护了包括工商业在内的大别山的经济发展,同时在军事上又成功地击败了蒋介石对根据地的合围,因而使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1948 年初,邓小平向中央军委、毛主席报告:“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