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是对的
工业化一定会造成农村凋敝吗?
斯大林获得工业化的巨大成功,却让农业原地徘徊 30 年。
人口大国的困境——人多地少。据说农民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农闲时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最大的收获。
苏州的农民不往城里跑。
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的绝招。
土地占用太多,污染越来越严重,不能为乡镇企业护短。
社会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化,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城市化的希望。
在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农村,到处充满着暴力、掠夺和血腥。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粮食、肉类,也需要工业原料。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统治阶级运用政权的强力,把大批农民从世代耕种的土地上驱赶出去,将土地集中经营,建立资本主义大农场。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的农民成为流浪者,他们携儿带女,背井离乡,挤满了道路和街头,妻儿老小,啼饥寒号,挣扎在死亡线上。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写到:“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 现在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
工业化早期的欧洲,未能摆脱工业发达、农民破产,城市繁荣、农村凋敝的通病。
苏联 30 年代的工业化成就巨大,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工业化过程的代价也不小,尤其使农民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1953 年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的农业生产仅仅达到 1917 年沙皇俄国垮台时的水平。
中国的农村发展该走一条什么路? 我们有三大难题:
一是人口太多,而且越来越多(我国每年新增人口 1500 万),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
二是耕地太少,而且越来越少(1978 年至 1993 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约 6432 万亩)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出路何在?
三是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央和地方都拿不出足够的钱,农村的发展资金怎么解决?
中国农民是十分伟大并富于创造力的。
早在 50 年代,在一些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就出现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特点的萌芽状态的乡镇企业,只是在“左”的思潮泛滥的年代里,它们没有茁壮成长的条件。
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农民一个展示聪明才智的良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农村掀起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其发展速度之快。让任何一个政治家或经济学家都会惊讶:1994 年,全国已拥有 2495 万个乡镇企业,职工
1.2 亿人,总产值 42588 亿元,创利润 2572 亿元,上交税金 1591 亿元,出口交货值 3398 亿元。显然,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产业,成为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强大支柱,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真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看看事实吧。
华西,江南水乡一个普通的村庄,面积仅 0.96 平方公里,人口 1479 人。它却成为中国农村一颗富庶,文明的耀眼的明星。1993 年,华西村实现产值超 10 亿元,利税超亿元。李鹏同志来华西视察后,欣然命笔:“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华西村的最大特点是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走进华西,那一排排漂亮的彩色小楼,一辆辆崭新的捷达轿车,还有那家家户户的彩电冰箱电话空调,无不说明华西人正在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山东文登农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昔日荒凉贫困的土地上,搞起了一大批欣欣向荣的乡镇企业,1992 年,文登已跻身全国农村综合经济“百强县”的行列,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乡镇工业产值达 74 亿元,有
300 多家企业的 290 多种产品打入海外市场。这里有一个山东省最大的乡镇企业——文登通讯电缆有限公司,拥有日本、美国、德国等世界上一流的专业生产设备和生产线,产品畅销全国,出口欧美地区及东南亚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的技术、素质和规模均具全国专业厂家之首。
横店,浙江省的一个小镇。长期环境封闭,贫困落后。改革开放以来, 横店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令人难以想象的能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94 年横店集团的工业总产值达 10.8 亿元,完成利税 7193.2 万元,出
口创汇 100 万元,居全国乡镇企业第 10 位。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几乎占横店工业产值的 50%,日本松下电器集团经过苛刻的质量检验后,决定使用这里生产的高科技磁性材料,并称赞道:“世界的磁都在中国,中国的磁都在横店”。进入 90 年代,横店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硬磁银钙铁氧体生产基地,
70%的产品销往东南亚、日本、欧洲和美国,世界许多著名电器公司成为横店的固定客户。1993 年 3 月,横店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企业集团,成为一支名符其实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出国门的“航空母舰”。他们已在美国、香港创办了 3 家境外公司,有 100 多种产品销往五大洲的 40 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一些乡镇企业发展好的地区,农村的生产建设、社会事业、生活福利, 包括农业生产、村镇建设、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等一切社会生产和生活,无不以乡镇企业为经济依托。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壮大,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和提高,就没有农民的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感慨地说:乡镇企业发展这么快,这是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小平同志太谦虚了,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壮大,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民群众聪明才智的产物。乡镇企业并非完美无缺。但它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它也会在实践中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