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同欧洲的经济联系

世界越来越小。

强盛与开放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用生硬的方式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会学习会吸收的民族才是有发展前途的民族。列宁的著名公式:社会主

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邓小平要求中国全方位开放,“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

中国的东海岸如同一张拉满的弓,万里长江好像一支利箭,正在射向太平洋。

面对白热化的国际贸易战场,中国企业的“老总”们说,我们也要走出去。中国企业开始了“跨国行动”,久居农村的“老乡”变成了“老外”。现代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发展。

资产阶级以其特有的方式开拓世界市场,僵化和封闭挡不住商品货币的大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仅从道德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是不公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这样做。

历史告诉我们,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社会分工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它使地球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地区,为另一小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生产的地区服务。在此基础上,国际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先进国家来说,国际交换商品已经是它自身再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

于是,出现了世界货币,又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对不发达地区来说,这是不公平的。但这是历史进程中诸要素构成的一个阶段,没法绕过去。历史的结果只有等历史自身的发展来改变。

二战后,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对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国际分工向新的深度扩展。战前那种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渐为工业国之间、工业内部不同水平之间的分工所代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不限于国际商品交换,而且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经济联合等渠道,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建立和维持。

这样,一国的再生产不仅要在本国范围内寻求优化配置,而且要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获得快速的发展。

孤立和封闭不可能发展。

邓小平正是在洞察战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论断。

他在 1992 年视察南方时,再一次深刻地阐明了这一思想。他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

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作为我党老一辈革命家中的一员,邓小平对中国近代以来长期落后的原因是十分清楚的。他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明朝中叶到鸦片战争的近 200 年的专制统治和闭关自守,是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重要原因。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要开放就要全方位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开放是对所有国家开放, 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他在这里的“各种类型国家”是指: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一个是指对苏联东欧国家开放;还有一个是指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

因此,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

但客观地说,这三类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实力是大不一样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最强,科技水平最高。据统计,占世界人口 15%左右的西方国家,占有世界产值的 72%、世界贸易的 75%、世界资本输出额的 96%, 世界新科技成果的绝大部分,并在各类国际经济组织中居于统治地位。因此, 邓小平在强调开放的全面性的同时,明确指出西方国家是我们对外开放的重点对象国。

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是十分重要的,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它拥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发展中美经济和科技交往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但是,美国的政治家们有大多的意识形态色彩,它总是把与中国的交往看作“输出价值观”和“促进中国变革”的途径,常常在经济活动中附加一些令中国难以接受的条件。所以,作为一个政治家,邓小平提出,我们在同美国打交道的同时。广泛发展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策略。

欧洲对中国很重要。战后,欧洲经济稳定发展,在世界的地位迅速提高。欧洲,尤其是欧洲的发达国家可以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东西。

邓小平正确地强调:要加强同欧洲的经济联系。

德国是欧洲第一经济大国,1993 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31071 亿马克(合 18797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额分别为 3270

亿美元和 3620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中德关系发展迅速,政治上高层互访频繁,经济技术合作迅速增多,在贸易方面,德国已成为我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1993 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 100.1 亿美元, 占中国与欧洲贸易额的 40%。

1993 年 11 月,德国总理科尔率 40 多位企业家来中国访问,中德双方签

订了约 40 亿美元的合同或意向书。截止 1993 年底,德国在华投资企业已有

569 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大企业十分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前来投资合作。

成立于 1984 年的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桑塔纳轿车的产量已经超过 10 万辆,计划到 1998 年突破 30 万辆。

西门子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已超过 20 家,并准备逐年增大在中国的投资,

每年新建 10 个左右的企业。

奔驰汽车公司也计划在中国建几个大型合资企业,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

市场。

1994 年 6 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李岚清带领一批高级官员及大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绎理,访问了奥地利、德国和罗马尼亚。在访德期间,李鹏总理与德国领导人除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进行会谈外,还会见了德国企业界人士,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文件和投资意向书。

西欧的政治家和企业家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欧洲与中国贸易发展存在的差距。因为与中日、中美贸易相比,中欧贸易的发展还很不够,双方在经贸合作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西欧一些分析家指出,到本世纪末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将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在这方面,西欧是有优势的。西欧不会放弃这个市场的。

欧共体委员会 1994 年 7 月通过了一个题为《走向亚洲的一项新战略》的文件,主张“提高欧洲在亚洲的作用”,“加强欧洲在亚洲的经济存在”。德国外长金克尔也强调,德国和欧洲必须同亚洲地区“接轨”,德国的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德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利益。

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中国与世界正在融为一体。

开放,不仅意味着世界走向中国,也需要中国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国的10 多万家“三资”企业在中华大地上落户的同时,中国人也在迈出走向世界的大步。

中国经济“跨国界行动”已经开始。

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的决策者们,为了使我国钢铁产量能够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把眼光投向了外国。他们到印度、巴西、非洲去找矿。最后, 在澳大利亚的佩斯发现了品位高、投资少的矿山。于是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联合投资 2.5 亿美元,合营开矿。现在,这个矿山已占我国进口矿石的1/4。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则是到海外去我市场。他们与船王包玉刚先生共同成立了国际联合船舶投资公司,又在美国设立独资的华运公司,在加拿大设立分公司。目前,该公司已经开辟远洋航线 30 多条,形成了从太平洋到大

酒洋,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全球性运输网,每年接揽其他国家的货物 1000 万吨以上。

农民也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外国,“老乡”变成了“老外”。江苏张家港西张乡农民兴办的贝贝制鞋集团,闯入了香港、美国、罗马尼亚、德国和英国,创办了 7 家跨国公司。山东烟台市新桥村农民在俄罗斯的布拉格

维什市中心,购下 1 万平方米的 50 年土地使用权,建起了综合交易市场。据

了解,目前由农民创办的各类海外企业已达 2000 家,外国人则在中国人开办的这些工厂、商场、贸易机构、饭店“打工”⋯⋯

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地球变得像一个小村庄。各国经济的交往、竞争更使这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