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

2.5 平方公里。也许是不忍心打破“海上花园”城市的宁静,决策者让厦门办一个“袖珍特区”。

项南对邓小平说:“实在太小了,即使建成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应该把特区扩大到全岛”。

邓小平平静地说:“我看可以,这没得啥子问题嘛。”

杏林、海沧开发区启动了。李鹏指示:打破常规,特事特办。

50 年后,厦门将崛起于太平洋西海岸,成为中国的“西雅图”。西方经济学家如是说。

1984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第五个年头。

2 月 7 日,大年初六,当人们还沉浸在欢乐的新春佳节之中时,邓小平刚刚结束了对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视察,又风尘仆仆地踏上了旅程。他和王震来到鹭岛,开始了对“海上花园”厦门市和厦门经济特区的视察。

2 月 7 日上午,一位身穿灰色中山装、精神健旺的老人抵达厦门。在火车站到宾馆的路上,这位老人——邓小平不顾一路的风尘,一边看窗外的厦门建设情况,一边听取了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等的汇报。

2 月 8 日,风和日丽。邓小平乘坐“鹭江”号游艇,视察了已建成投产

的东渡港 5 万吨位码头、集装箱码头、渔业码头,然后又向鼓浪屿方向驶去。在游艇上,项南提出了扩大厦门经济特区的想法,他说:“小平同志,

厦门特区现在实际只有 2.5 平方公里,实在太小了,太束缚手脚了,即使很快全部建成,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你们的意思是——”邓小平带着询问的目光注视着项南和其他省、市负责同志。

“把特区扩大到全岛”,项南显然已经深思熟虑过了,因此语气颇为坚决:“使整个厦门岛都开放,这对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对改造全岛的老企业,都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邓小平边听边仔细地察看了地图,然后平静地说:“我看可以,这没得啥子问题嘛。”

听到邓小平的回答,在场的省、市领导人都相视而笑,为邓小平对他们的支持而高兴,连王震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项南的要求还不止特区地域的扩大。他还向邓小平和盘托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设想:“现在台湾人到大陆,都不是直来直去,要从香港或者日本绕道来,这太麻烦了。如果把离台湾、金门最近的厦门变成自由港,实行进出自由,这对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交往,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王震率先表示赞同:“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邓小平沉思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说:“可以考虑。”接着,他问项南: “自由港要实行哪些主要政策呢?”

几位在场的领导人议论了一下,回答道:“人员可以自由来往,货币自由兑换,货物自由进出。”

“哦。”邓小平点燃一支烟,默默地陷入了沉思。显然,这不是一个容易对之立即作出决定的问题。

“鹭江”号游艇绕鼓浪屿环游一周后,缓缓靠岸。邓小平一行健步登上

这个蕉风郁雨、幽静迷人的绿岛。

在步行回船的路上,邓小平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饶有兴趣地问项南: “厦门机场为啥子要叫国际机场啊?”

项南回答说:“搞经济特区,就应该与海外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叫国际机场,就是为了与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和美国通航。只有飞出去,才能打开局面。”

邓小平挥手朗声笑道:“就是应该飞出去嘛!”

2 月 9 日,邓小平一行视察了基本完成“五通一平”,正在建厂的湖里工业区。

湖里工业区位于厦门本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距市区 7 公里,离新建的

东波码头、厦门国际机场和厦门火车北站只有 2 至 3 公里。工业区面积为 2.5 平方公里。它的建设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平整土地工程已基本完成,修建了道路、综合大楼、技术培训中心,以及一大批厂房和住宅楼。在湖里工业区建设中,省七建公司只用国家规定工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建成一幢 15000 平方米的通用厂房,震动了建筑界。闽江水电工程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厦门机场的跑道。省三建公司“冒雨盖楼,三天一层”,建成机场指挥塔楼。——听了这些汇报,邓小平连连点头,肯定了厦门的建设速度。

当福建省委领导人汇报这几年福建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吸引外资、侨资创造条件,讲到搞这些基础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外贷款, 并采取边借边还的办法,其中向美国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和休斯顿银行贷款3800 万美元已提前还清时,邓小平尤其表示赞赏。在看了厦门国际机场后, 邓小平说,要争取和国外通航,让飞机飞出去。

9 日上午,邓小平到湖里工业区听取了厦门经济特区委员会主任邹尔均汇报后,高兴地挥笔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通过在广东、福建等地十余天的实地考察,邓小平从特区看到了中国的

未来和希望之所在,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回家之后,他在 2 月 24 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说:“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吸收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 而且可以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厦门特区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只要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就会来投资。我看这不会失败,肯定益处很大。”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适时提出把厦门办成中国最大自由港之一的战略构想,无疑预示了厦门向国际性港口大都市转化的宏伟前景。

厦门城市要上水平。

厦门经济总量要上规模。

厦门要建成大城市的框架,产业布局要更趋合理。

厦门要成为闽南金三角、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经济带头腾飞的龙头。 厦门——这个被誉为“东方瑞士”的花园式海港城市,占天时地利之便,

作为中国最早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将率先崛起于东南前沿。一个新的思路就要呼之欲出!

1989 年 5 月 20 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厦门特区及杏林、海沧为台商投资区,投资区享受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1990 年 2 月 20 日,李瑞环视察位于闽南漳(州)、泉(州)、厦(门) 金三角地区的海沧,十分赞赏海沧的优越条件,提出行政区划要服务于经济

建设;

1990 年 2 月 24 日,李鹏总理冒雨考察海沧,指示海沧开发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并当即拍板由国家安排若干贷款作为启动资金;

从 1991 年 9 月到 1992 年 7 月,乔石、万里、朱熔基先后视察海沧,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各项工作,为大规模开发创造条件⋯⋯

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姚依林、宋平、丁关根、邹家华、谷牧、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会见海外实业界富商巨贾,为开发海沧运筹帷幄、决策谋划⋯⋯

1993 年 4 月 15 日,福建省委、省政府专程赴厦门举行现场办公会议,

果断对海沧开发区 100 平方公里土地布局实行了调整:南部临海 20 平方公里为“901”项目预留地,80 平方公里由厦门市政府全面开发,并打破产业限制,不论石化、钢铁、汽车、电子、机械、纺织、贸易、金融、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均属欢迎之列;尤其鼓励投资建设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工程。

省委书记陈光毅指出:海沧的开发开放要推出大举措,造成大气候,立足大厦门,发挥整体启动效应,尽快使海沧这块宝地沸腾起来。

省长贾庆林则提出:要按照建设 21 世纪新城区和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总体要求,来设计规划海沧并发的发展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预测:50 年后,厦门将崛起于太平洋西海岸,成为中国的“西雅图”。

海沧继海南洋浦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作为最大的台商投资区, 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又一块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