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

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

政府要管好该管的事,搞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都需要。

邓小平说,美国和日本都有计划嘛。西方政治家认为“粮食是重要的哉略物资”,它们从来没有放弃对农业的干预。欧共体国家对农业付出了巨额补贴。意大利政府把公共汽车票价看作“政治价格”。

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做些什么?

近几年,有一些人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自由”经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有的地方不顾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单元忌惮地制假贩假牟取暴利,却声称:只要有人买就可以卖;有的地方盲目搞开发区,结果连外商的影子也见不到,却浪费了不少耕地;有的人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置若惘闻,见了红灯也往前冲⋯⋯⋯。

其实,市场经济严格他说就是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都应接受政府的协调和控制。搞市场经济,当然主要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还得做它必须做的许多事。

市场机制有其不可取代的优越性。

市场机制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社会总供需的失衡,难以协调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难以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它还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机制的这些缺陷,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干预和调节,否则便难以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邓小平同志的观点是明确的,“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

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

日本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任何一个了解日本发展史的人都会看到, 日本战后创造的经济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分运用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60 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正是在政府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的指导下实现的。日本政府中有个“部级”机构叫企划厅,主要任务就是制订计划、预测形势,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得力部门,其他如通产省、大藏省也承担着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的职能。

1994 年 5 月,我国沿海 X 公司与日本两家商社洽谈一笔大宗出口业务, 这两家日本商社都很想得到这个合同,于是形成了竞争,使 X 公司有可能从日本人的竞争中获得更高的利润。谁知几天后形势发生变化,两家日本商社的关系由竞争变成了合作,立场高度一致,反倒使 X 公司陷入被动。原来, 日本通产省获知本国公司的竞争情况后,立刻派员赶到现场,连夜协调两家商社的立场,使其联合起来对付 X 公司。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是个标榜自由竞争的国家,政府连工业部也未设立。但这丝毫不意味着美国对经济活动放手不管。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三项:注重税收的调控作用、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重点调控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

税收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不仅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增税或减免税等方式来指导产业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控制经济总量平衡。美国政府以所得税为主要财源,1992 年政府的税收总额中,个人所得税占 43.7%,公司所得税占9.2%。德国政府的税收种类繁多,税率也很高,并通过税收杠杆刺激储蓄和投资,如对加速折旧和公司保留不分配的收入免征税,以鼓励企业增加投资。还对钢铁、煤矿、电力、住房、海运等基础产业实行减免税,刺激这些行业的发展。

中央银行在发达国家一般具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是国家整个金融系统的决策权威机构。政府也注重通过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有:通过印刷和发行新钞票的数量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发售政府债券控制市场货币流通量;制定商业银行储备金比例以控制其信贷发放量;改变利率或贴现率以控制通货膨胀和对产业投资方向进行控制,等等。

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西方国家也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最为典型的是它们对农业的态度。

西方政治家们认为,农产品是一种对内稳定政局、保障食品安全,对外占领市场、争夺主导地位的重要武器。因此,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把农业完全交给市场,而是以各种方式给农业以大量补贴。保证农业的正常发展。

美国农业政策的重点是保障食品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证农民收入。美国通过立法规定农产品的保护价,给予农民价格补贴。1992 年美国政府的农业补贴为 150 亿美元,农场主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政府的补贴。

日本政府在农业上也舍得花钱,农业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 5~7%,有 80

%的农产品都可得到政府某种形式的补贴。如农田水利补贴、农业现代化设备补贴等。政府对粮食实行价格保护,由政府确定小麦、大米的价格,如果市场价格太低,则由政府将粮食“高价买进,低价卖出”。

欧共体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也实行巨额补贴。据欧共体的一份资料说:“发达国家认为帮助农业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农业有一个与其他经济部门类似的收入”,相反。“发展中国家则对农业部门较少干预”。1992 年以来,欧共体每年都给予农业补贴,农业方面的预算一直占欧共体预算的大部分,最多时达 70%,每年都要为此付出 400 多亿美元。

为了使这笔数额巨大的补贴能够切实产生效果,欧共体专门建立了一个农副产品价格保障体系,即每年给主要农副产品制订最低价格,这个最低价格其实是生产成本最高的成员国的价格。谁生产得越多得到的补贴也就越多。所以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项政策实行了 10 年,到 1973 年欧共体实现了农副产品自给。此后,随着农副产品的

积压增多,欧共体对原有政策进行了调整。从 1993 年起改变了对农业的支持方式,不再补贴农副产品价格,而是把补贴直接落实到土地和牲畜头数上, 即以现有的总产量和价格为基数,土地退耕、农副产品价格下降等所造成的损失都将得到补贴,而多生产的产品不再进行补贴。

正确的农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目前欧共体 12 个成员国有人

口 3.4 亿,但农民仅有 1000 万,如此少的农民养活那么多的人口,靠的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与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扶持是分不开的。

政府要管物价。物价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密切,西方政府对物价问题从来不敢掉以轻心。意大利政府对物价的管理是十分具体的。它把物价分为 5 类。第一类是自由价格,政府完全不干预,商品有服装、鞋类、水果、蔬菜、家用电器、汽车等。第二类为政府监督的价格,商品包括食品和药品,其价目表必须送政府有关部门备案。一旦发现某种商品价格过高,有关厂商必须说明理由,否则将予以罚款处理。第三类是政府控制价格,如燃料、汽车保险费等,由政府规定最高限价,任何商家均不得超越。第四类是政府指定价格, 如电费、煤气费、电话费等,未经许可不得变动。第五类是“政治价格”, 包括城市公共汽车、电车和国营铁路的票价和运费,其亏损由政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