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胆地干,千万不要贻误时机

山东发展快。有段顺口溜唱道:“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不到山东不知道胆小。”

1988 年 1 月 23 日,邓小平在一份关于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报告中批示:“完全赞成。

特别是要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

张家港人最知道珍惜时机,胆子也大。他们先请李鹏题字——“张家港保税区”,然后把生米煮成一锅熟饭,争得我国第一个年河港型保税区。

一位领导人对张家港评价道:“地方很小,能量很大。” 学者们在讨论:张家港的经验有多大的普遍意义?

江南春早,2 月的苏州,已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1983 年 2 月 6 日下午,一辆白色面包车缓缓驶进座落在城南十全街的南园宾馆的庭院中。车门打开,走下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小平同志这次来江苏,是要作些调查研究,深入实际了解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的情况。

2 月 7 日下午,江苏省领导应约来到南园宾馆新平房的会客室,向小平

同志汇报工作。小平的第一句话便直奔主题:“到 2000 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

江苏的领导人作了肯定的回答,“照我们现在的速度,用不了 20 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

“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邓小平问。这个问题是他老人家十分关心的。苏州的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好,在全省居于前列,在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中有相当代表性。

江苏的同志也准备向邓小平汇报苏州的情况。

1982 年底的苏州,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人均 800 美元。从 1978 年以来的 4 年中,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 10.49%的速度递增。照这样的发展势头,翻两番用十年的时间就够了。“我们可以提前 5 年时间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江苏的同志肯定地说。

邓小平听后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和赞许。

江苏之行使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前景充满了信心。不久之后,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一次谈话中,十分肯定地说:“这样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

苏州人民没有让邓小平失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1994 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达 1700 美元,已经越过我国 2000 年将要实现的小康标准,开始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使苏州成为“苏南模式”的一个典型。

如果说,苏州的发展令人称赞,张家港的崛起则就令人惊叹了。

张家港的名字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它是苏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它的前身是沙洲县,辖有 777 平方公里的沙滩和 222 平方公里的长江水面, 曾被戏称为没人要的“边角料”。1986 年改县建市,在中国地图上第一次有了“张家港市”的地理座标。

谁也不会想到,到 90 年代中期,张家港会震惊全国。只有 82 万人口的

张家港,1994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152.5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8600

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 5800 元,农民人均收入 3600 元。1995 年跃居全国“百强县”第二位。由苏州各县市的老幺一下跃升为老大。

张家港奇迹的奥秘何在?市委书记秦振华一语中的: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他说,我的运气好,一上任就赶上小平南巡讲话的传达贯彻。小平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力争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张家港就是按邓小平的指示干起来的。 1992 年 5 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到张家港视察,听取了张家港准备建立保

税区的设想。也许,李鹏被张家港人真抓实干的精神打动了,他为张家港题了六个字:“张家港保税区”。

中央领导的支持,更加激发张家港人抓住时机上台阶的信心。一个用高速度、高标准建设我国第一个内河型保税区的热潮在张家港全面掀起。20 个昼夜构筑起 8 公里长的铁丝网隔离带,90 天建成一幢 8000 平方米的港务局

大楼,一个半月拆迁 1284 户农民住房,同时建起 60 幢 20 万平方米的新住房,

160 天建成当时长江流域最大的万吨级化工码头。这样,当 1992 年 10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张家港的保税区项目时,它已经把保税区的雏型展现在国人面前了。

张家港人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到 1994 年底,张家港保税区已实现“七

通一平”,进区企业达 376 家,投资总额 11.6 亿美元,到帐资金额 5.7 亿美

元,招商引资数在全国 13 个保税区中名列第三。

有一位领导人说:张家港的发展是高速度的,也是高质量的。这个“高质量”就是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在张家港得到了明显体现。

张家港人认为,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它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总产值和利税上都占 95%的份额。在分配问题上,他们既适度拉开档次,又坚决控制收入差距过于悬殊,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张家港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客商星期天到张家港一样能够办事。到外地出差或出国招商引资,领导干部带头住简易旅馆,办完事就返回,绝不在外多逗留一天。他们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令许多外商感叹不已。

张家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他们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在市区先后办起了一流的县办大学、中小学、幼儿园、文化馆、体育馆、公园和敬老院。改造了市区的街道和马路,搞了高标准的城市绿化工程。他们说,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人民遣福。他们获得的全国先进真多: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百强县(市)”第二名;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创办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 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全国绿化造林“百佳”称号,等等。

也要看到,张家港的高速发展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张家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抓住机遇,促成了超常规发展,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张家港的经验并不是可以照搬的。比如,人们很难像张家港那样也去办保税区,很难像张家港那样以超常规的巨额投入去换取超常规的高速发展。要学也有可以学的,张家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真抓实干的艰苦创业精神应该学;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双丰收的思路应该学。而更重要的是把张家港人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搞好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