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ers\91093\Desktop\f7246b600c3387447168b730520fd9f9d62aa0c9.jpg

邓小平 经济谋略

发展生产,巩固敌后根据地

43 年前,抗日战争的烽火还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持久的战争需要经济作后盾。

五十年来最严重的旱灾降临晋冀鲁豫根据地。

邓小平感慨地说:“敌后经济战线斗争的尖锐程度,绝不亚于军事战线。”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根据地军民团结奋战,掀起了生产自救的

热潮。

1986 年 10 月的一天。北京中南海邓小平办公室。

身着藏青色中山服的邓小平倚在办公桌旁的圈椅上陷入沉思,左手食指和中指夹着的那枝香烟已燃掉了一半,案前铺开的稿纸上,一行行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墨迹未干,跃然于纸上:

伯承久病,终于不治。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他的辞世,使我至为悲痛。

⋯⋯

时光倒推到 43 年前⋯⋯

那是抗日烽火在中华大地上正熊熊燃烧的 1943 年。

这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的一年,也是中国的抗日战争走出困境、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关键的一年。

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经过 1942 年以来的斗争,根据地严重退缩的局面已大有改观,但由于敌人连续不断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面临空前的困难。

除了敌人的破坏,从 1942 年到 1943 年又发生了 50 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晋冀鲁豫一些地区的农业收成只达常年的二三成,有的村庄甚至颗粒无收。全区需要救济的灾民约达 160 万。

1943 年夏秋,发生了规模空前的蝗虫灾害。这次毁灭性的灾害波及了大半个边区。飞蝗来时,一落地就是几座山,几道沟。黑压压的蝗虫,铺天盖地地涌来,使太行地区 46%的地区受灾严重。受灾面积达 3000 平方公里, 受害庄稼 60 万亩,其中被吃得颗粒无收的就有 27 万亩!

这年八九月间,又遭暴雨。太行浊漳河和清漳河两岸冲走了大量滩地, 冀南、冀鲁像的卫河、运河、滏河等河流多处决口,不少县区一片汪洋,淹没村庄三四千个。

这一年邓小平 39 岁,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 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邓小平主持召开了中共太行分局会议,专门研究太行区的经济建设问题。

邓小平在分析了当时形势后指出:“敌后的经济战线斗争的尖锐程度, 绝不亚于军事战线。”他提出了克服当前财政经济困难和救灾的办法:一是发展生产,二是精兵简政,三是厉行节约。

在太行山上,刘伯承、邓小平号召晋冀鲁豫边区各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邓小平亲自作了动员报告。他提出:“去冬今春,大行区的旱灾面积占根据地的五分之一,而敌占区流入的灾民还有很大数目。这是几年来最困难的关头。⋯⋯我们救灾的办法,除了部分的社会互济之外,基本上是靠生产。”

要靠生产救灾!

刘、邓一声令下,全区立即施行。在太行,在太岳,在冀鲁豫,在冀南,

在整个晋冀鲁豫大地上,掀起了生产自救的热潮。

在救灾中,边区政府除了尽最大的能力向灾民发放救济粮款外,还帮助农民逐户制定生产自救计划,有效地克服了他们的迷信观念和悲观失望,调动起人定胜天、战胜困难的积极性,还在有条件的地区帮助农民组织生产合作社。

邓小平亲自抓生产,还亲自带头参加生产劳动。

1943 年 8 月初,久旱之后下了一场雨,邓小平指示边区机关学校全体动员,帮助群众补种改种,并亲自组织和指导机关工作人员帮助群众抢收。

在邓小平的办公室里,支起了一台土造的手工纺线车。他亲自动手,带头学纺线。他的夫人卓琳和其他女同志也都下地种粮,在家纺线,还用纺出的线为部队编织线衣。

在刘伯承、邓小平的带头作用下,仅太行区,各部队于 1943 年即种地

10 万亩,其中开垦荒地 8 万多亩,总收入达 1500 万元以上。而且自制的香烟自给有余,布匹、毛巾等自产物品还可往外运运销。

从 1942 年以来,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边区共进行了三次大的精兵简政运动。

邓小平告诫一二九师全体指战员:由于长年不断的战争和日本强盗的掠夺,天灾人祸,生活困难。但是,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就应该特别关心民间疾苦,厉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人民才能更好地支援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

邓小平就精兵简政作出了三条规定:一,调整编制紧缩机关,减少人员马匹,充实战斗连队,并规定了比例;二,调一批相当有才能的本地干部, 到地方武委会去,加强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三,安置老弱战士、荣誉军人从事学艺生产,半工半读。

他还带领一个极其精干的小组,到武安、沙河一带的大行军区第六分区具体指导精简工作。

由于邓小平政委身先士卒,从而带动和促进了其他领导,尤其是机关。他们组织机关人员分头下到军分区、旅,进行深入动员。由于刘邓的重视和亲自抓紧,精简工作顺利完成,部队加强了战斗力,基层领导工作的力量得到了充实,机关提高了效率;同时,节约了人力和财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太行山和整个晋冀鲁豫边区,在发展生产、精兵简政的同时,还厉行节约。部队的小米供应,主力部队由一斤半减到一斤,机关人员由一斤减到十三两(旧制十六两为一斤)。从战士到师级干部,每人每月只发一元五到五元的津贴费。办公费、菜金一律停发。由各单位从生产中自行解决。粮食不够吃,以野菜充饥。刘邓二人以身作则,一样节约用粮。

当时整个的部队和干部,都处于半饥饿状态,但是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1943 年秋天,太行山满山遍野的成熟了的柿子挂在枝头,红彤彤的, 实在诱人,但八路军的战士们没有一个人去采摘。

入冬了,部队好不容易才筹措到土布和棉花,由于来不及集中缝制冬装, 就把土布、棉花发给各单位,动员大家自做自穿。没有染料,就找草木灰和树根染色;不会剪裁,就请老百姓帮忙。一双双拿惯了枪支的大手,此时却拿起了针线⋯⋯

刘伯承、邓小平也和大家一样,穿的是深一片浅一片的灰土布棉衣。有

一回,供给处的同志给他们每人做了一套细灰布的棉衣,被刘邓坚决退回, 还被斥责道:这不是对我们的爱护,是要我们脱离群众。

刘邓和大家穿得一样,吃得一样;干部和战士穿得一样,吃得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军民,心能不齐,劲儿能不往一处使吗?

在刘、邓的领导下,我八路军和根据地的人民发展了生产,战胜了灾害, 井在反”扫荡”斗争中努力保卫夏收和秋收,保证了征粮任务的胜利完成。

1943 年 7 月 2 日,邓小平在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上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总结道:敌后的经济战线,包含了两个不能分离的环节,一是对敌展开经济斗争,一是在根据地展开经济建设。没有对敌斗争,谈不上根据地建设,没有根据地建设,更谈不上对敌斗争。在敌人伪摧残之下,人民创伤极其深重,”如不采取有效办法,一旦入侵元气耗尽,一旦军需民食没有保证,敌后抗战的坚持是不能设想的。太行区就在这样的警惕下,加强了对于经济战线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