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经验证明,建设特区的政策是对的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认识。深圳,总设计师的对外开放总体规划上的一块试验田。

1984 年,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7 年,邓小平又说:经过七年的实践,我们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

1992 年,邓小平再次肯定道:深圳的建设成就表明,特区姓“社”不姓“资”。

试验成功了,邓小平很欣慰。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1992 年 1 月 19 日上午 8 时许,在深圳火车站月台上,几位省、市负责人和其他迎候的人们,在来回踱步,互相交谈,他们正以兴奋而激动的心情等候着⋯⋯

来了!远处传来隆隆的轰鸣声。接着,一列长长的火车徐徐进站。时钟正指 9 点正,列车停在月台旁边。

一节车厢门打开,车站服务人员敏捷地把一块铺着红色地毯的长木板放在车厢门口。

不一会,邓小平出现了!

他,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神采奕奕,健步跨出车门⋯⋯

人们的目光和闪光灯束部一齐投向这位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众所周知,邓小平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深圳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开辟的最早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地之一。邓小平自深圳特区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关注着深圳这颗改革开放幼苗的成长和发展。

深圳兴办特区之前,原是宝安县的一个边睡小镇。“文革”十年动乱期间,这里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社员收入很低,人员外流严重。但这是一块有良好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土地。这里的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香港这个国际经济和海运中心,与港九接壤的海上边界有 107 公里,陆地边

界有 27.5 公里。它交通方便,是我国重要的对外经济活动口岸,素有“祖国

南大门”之称。它地域广阔,全市总面积为 2000 多平方公里,可用面积占70%,相当于香港、九龙、新界总面积之和的一倍。它背负青山,面向大海, 海岸线长,风景秀丽,宜于兴建海滨游泳场、住宅和其他户外娱乐场所。这个地区常年气候温暖,四季如春,雨量充沛,经济作物和水产资源丰富,在历史上人民有种植和养殖的经验,如沙井的蚝、金龟的桔、龙岗的鸡、杜岗的鱼虾、布吉的柿、南头的荔枝和南山的桃等,曾远销国际市场。

深圳还是我国通向香港和东南亚的交通要冲,是旅客出入境的必然通道和对外贸易转运的集散地及桥梁,是兴办特区的理想之地。

正因为如此,当 1979 年 4 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提出建立特

区的重大决策以后,这年 7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正式批准在深圳试办特

区。次年 8 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 15 次会议决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从正式宣告经济特区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她

风风火火、沸沸扬扬的日子。一支支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开到深圳河畔, 一群群年青的打工仔、打工妹从各地涌来。深圳,这个边唾小镇,一下子沸腾起来了⋯⋯

没有钱,深圳人四处奔走,靠借贷、“滚雪球”支撑起一座座大厦,铺设起一条条马路。“五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后。外商纷至沓来,“合作”、“合资”、“独资”企业与日俱增。经过几年建设,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

深圳的名声大振,一方面引起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广泛关注、深切理解和热情支持,另一方面也招来了党内外一些持不同意见者对深圳改革开放的怀疑和指责。

对深圳特区几年来的发展,是肯定还是否定?

深圳特区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是对了还是错了? 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

中国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这块新土地。深圳的“拓荒牛”们在翘首盼望邓小平亲临深圳考察,听一听这里的建设者们的声音,为每一个关心深圳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前途和命运的人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1984 年 1 月,邓小平到深圳来了。他经过三天的实地考察,给深圳特区题了词,肯定了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肯定了办特区的方针是正确的,给了特区建设以决定性的支持,坚定了人们办特区的决心和信心,使特区的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八年后,同样是春意荡漾的一月,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

散步时,邓楠向小平同志提起他在 1984 年 1 月 26 日为深圳特区题词一事。邓小平接着将题词一字一句念出来: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一个字没有漏,一个字没有错。在场的人都很佩服他那惊人的记忆力。深圳的经验是什么?

——深圳人从改革开放、革故鼎新的实践中,率先提出了极富于哲理意味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他们在兴建高 160 米、总建

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号称神州第一楼的深圳国贸大厦时,创造出了世界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圳速度”——三天盖一层楼。外国人惊讶地赞叹道:“这种近乎天方夜谭的深圳速度,是独领风骚于青史的!”

——震惊海内外的“深圳速度”,绝非仅仅表现在建筑业上。深圳自创办经济特区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每两年至两年半即翻一番;12 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 45.36%;国民收入年平均递增 44.03%;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 61,65%。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四小龙”起飞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深圳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正在逐步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共同竞争的局面,使国营、集体、个体、合资、独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百万劳动大军有如一波波狂涛叠浪涌入深圳,逼出了一个“劳务市场”,一次分配定终身已成为昨日黄花。

建筑业的高速度和高效率,逼出了一个“原材料市场”:传统的天经地义的由国家调拨、建材部门经营的“一统江山”局面被打破了,在深圳,钢材、水泥、木材等原材料都可以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自由贸易,拍板成交。

特区开发所必然出现的人口骤增,一度造成食品、副食品、日用品等供求关系失衡,逼出了一个”生活资料市场”:始于 1984 年 11 月的深圳物价

改革,与劳动工资改革配套进行,稳步推进,逐一放开;到 1992 年,市场调节价格比例已占到 97.4%,没有引发人心浮动和社会动荡;在深圳,价格真正遵循价值规律,发挥着引导消费、启动市场、调节商品的杠杆作用。

——深圳人勇敢地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固有观念。1987 年 10 月,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了第一批股票。到 1992 年,深圳已

建立股份制企业 136 家,并有 17 家企业的股票正式上市。此外,还有正在兴起的“金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深圳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全面发育和灵活运转, 远远走在了全中国的前列。

——1985 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构想。大胆突破传统外贸管理体制的束缚,从“借船出海”到“买船出海”,直接实现国际间的产销见面。

由此,深圳市出口总值由 1980 年的 0.09 亿美元发展到 1991 年的 34.46 亿美元,年递增 63.71%;工业产品出口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 60%以上; 利用外资占到全国的七分之一;三资企业密度居全国首位;出口创汇总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位;人均创汇额名列全国榜首。

到 1992 年,深圳已在全国率先显示出“小康”的雏型:

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8000 元人民币;12 年累计直接或间接上缴国家财政和税收达 200 亿人民币;同时,安排内地劳动力就业 100 多万人,向内地汇

回劳务费达 55 亿元人民币;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实现利税、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跃居全国首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给人们以什么启示呢?

1984 年 1 月 26 日,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7 年 6 月 12 日,邓小平又说:“经过将近 7 年的实践,现在看来, 我们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证明是成功的。”

1992 年 1 月 19 日,邓小平进一步坚定地说:“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