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四日对良中央军委电⑨

八月十三日电⑩敬悉。

(一)此次作战三、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四日对良中央军委电⑨ - 图1共歼敌约九千人,除俘虏五千亲人外,敌伤亡淹死者共三千余人。

(二)我方伤亡共约一千二百余,部队情绪仍极高。本可于十三日再歼敌一个旅,但以大雨水阻致停止行动。此次作战前后只三天,而实际战斗只十六小时,故部队并不十分疲劳。如有机会可立即作战,否则拟于休息一周后再主动寻找敌人作战。

(三)目前部队已补新兵,等于总伤亡的三分之二,周内可将伤亡补足, 如以所补俘虏计算,则已超过伤亡数。这次俘虏除少数外,对作战均有帮助, 故无影响。

(四)敌情:此次战前敌本拟以六十五师之一六○旅及一八七旅接替泰州、黄桥、姜堰、蒋垛、溱漳等地之六十三旅(属八十三师)及一四八旅(属二十五师)防务,而以六十三旅接替二十五师扬州、仪征等地防务,海安、如皋、李堡分由一○五旅、七十九旅及新七旅驻守。估计敌人此种部署,似在抽出二十五师全部(四十旅、一四八旅及一○五旅)使用于进攻运河线或调赴津浦线,但以调赴津浦线可能为最大,因敌原拟集结于天长附近之四十五师及九十六师,均己在二十五师调防之先已向北开。目前敌似已完全放弃其抽出二十五师之计划。据密息,二十五师之三个旅及六十三旅之防务仍照旧,前已令六十五师之两个旅回援海安,九十九旅(属六十九师,已准备北调津浦线者)回援如皋,并抽出四十旅全部集中宣陵待命东援。此次战前, 敌人表示苏北已趋安定,驻如皋之陆空联络组已回常州,其守备部队则准备巩固后方转入“清乡”,机动部队亦有他调可能。

(五)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意见再在苏中打仗为有利,其理由如下:

  1. 在苏中作战,不仅群众、地形、运输(前次淮南八个团作战,已感到民夫应付不上)、粮食均较淮南方便,且有足够民力可用,同时威胁长江, 可直接拖住敌人,不仅使其无法他调,且将吸引其继续调兵来援。

  2. 苏中敌人在进抵如皋、海安等地后,前锋已分散,遭受我军三次打击, 现其未被歼灭者均已遭很大消耗与损失,已很动摇,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上说,亦较淮南为有利。

  3. 现整个淮南仅敌人四个团,如我主力向西,必须首先打下盱眙和天长,以开辟战场。但要打下该两城,除付出一定代价外,不一定能调动敌人。如舍天长、盱眙而直趋铁道线,则战场狭小,后方亦无法安全。

(六)基于上述,我拟于周内以一部攻占南通、海门三、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四日对良中央军委电⑨ - 图2,吸引敌人南援而歼灭之。估计能再歼敌两个旅,则苏中局蛰将更好转。在主力西移前,已令淮南部队积极行动,以开辟战场。是否二有当,祈示复三、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四日对良中央军委电⑨ - 图3。注释

  1. 此电是在太行、山东两区向豫东、徐州出击的作战方针下,指示华中分局“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扬线上之敌,粟(裕)谭(震林) 主力(不少于十五个团)位于三、四分区,与陈(毅)舒(同)配合,

一举占领蚌、浦间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歼灭该地之敌,恢复三、四分区失地,并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

  1. 此电指定华中野战军留一个纵队坚持苏中地区牵制敌人,集中一、六两师及五旅、十纵在六合、天长间整训,准备于淮南津浦铁路蚌埠、浦口段作战。

  2. 指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张震任司令兼政治委员。

  3. 指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谢祥军任司令,刘培善任政治委员。

  4. 指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管文蔚任司令,吉洛(即姬鹏飞)任政治委员。

  5. 第一师由第八纵队扩充编成,粟裕兼师长、政治委员,陶勇任副师长, 王集成任副政治委员;第六师由第六纵队扩充编成,谭震林兼师长、政治委员,王必成任副师长,江渭清任副政治委员。每师下辖两个旅。

  6. 此建议上报后,粟裕由海安回淮安华中军区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面商后,于六月二十九日由张、邓、粟、谭又向中央和军部建议:华中一、六师在第一阶段作战中,仍在苏中解决当面之敌,以一部担任蚌、浦段破击;进行第二阶段作战时,再以一、六师加入蚌、浦段作战。中央军委于六月三十日复电:“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七月一日,军部电复华中野战军,同意一、六两师留苏中地区待机。嗣后,中央军委于七月四日指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七月十三日, 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华中野战军自七月十三日发起宣

(家堡)泰(兴)战斗,接着于七月十七日进行如(皋)南战斗,取得了歼敌两个年旅的胜利。

  1. 八月二日中央军委致电粟裕:“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粟裕于八月五日电复:“在五旅增到苏中条件下, 于八月内再歼敌两个旅是有把握的”。五旅于八月八日到达苏中参战。

  2. 此电由粟裕与抵达苏中前线的谭震林联合署名。此时苏中我军经海安保卫战后,又在李堡歼敌一个半旅。

  3. 在这之前,八月七日,中央军委向栗裕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对苏中目前即取防御方针,而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津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二是“按你八月五日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要粟裕对上述两案提出意见。正在这时,中央军委收到粟裕八月七日电称, 五旅已东调,歼敌良机已到。八月八日军委电粟裕:“歼敌良机已至, 甚好甚慰,如连续歼敌两个旅有便利条件,则可歼灭两个旅”;“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八月十三日,中央军委又电询粟裕:“1. 此次作战伤亡多少?部队情绪如何?要休息多少天才能再战?是否可迅即获得新兵补充? 2.敌情变化如何?3.你部以西移淮南作战为有利,还是以在苏中利用群众、地形等条件再打一仗然后西移为有利?”

  4. 指李堡战斗。

  5. 后改为攻通如线上之东陈、丁堰、林梓,以调动如皋。海安之敌南援

而歼灭之;如敌不敢南援,则主力相机挺进黄桥,调动敌人而歼灭之, 或迫退海安、如皋之敌。

  1. 中央军委接此电后,于八月十五日复粟裕、谭震林:“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 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灭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与此同时,陈毅亦复粟谭:你部宜就地开展局面,更有利于配合各方。粟谭遵照上述指示,于八月二十一日出击通如线上的丁堰、林梓,歼敌五个交警大队。坚守在邵伯方向的十纵和二分区部队,于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打退了扬州出犯之敌一个师的连续猛攻,毙伤敌两千余人。二十五至三十一日,我又在如(皋)黄(桥)路上的加力、分界地区歼敌两个半旅,乘胜收复黄桥。至此,苏中战役胜利结束, 共歼敌七个旅五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