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敌之守备战术/ITILE>
(一)敌之特点
在一九四三年三月以前,日军南浦部队由于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以及经受了我们两年时间的长期纠缠与削弱,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遭到了打击。我们研究当时日军在战略指导上对我军不是完全进攻性的,而是带着防御性的;对我根据地无数次“扫荡”是带着季节性的或局部性的战役“扫荡”。日军在战役指导上表现为防御姿态的“守望战术”:只是控制了点和线,把据点守起来,广大的乡村并没有力量去控制,而且对内又要监视伪军,陷于两面应付情况、两面作战的处境。这基本上是由于日军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的先天弱点所造成,也是日军自己的错误所造成的不利情况。
-
由于兵力不够,事实上是陷于分兵把守的状态,被迫的把自己的力量限制在点和线的守备上面,敌占领据点愈多,兵力愈分散,更减弱他进攻的突击力量。
-
日军对伪军政策的错误,也造成了自己今天的不利情况。因全苏中伪军数量号称有五万人(实数也有三四万人),这一支庞大数量的伪军并不能完全在日军意志下面行动,也并不是完全甘心受日军驱使的。因此,并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某些地方相反成了日军的“赘瘤”。当时南浦部队在苏中只有四个大队,又要对付我军,又要对付伪军,不得不前瞻后顾,不得不对伪军采取分治政策。日军并不希望伪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团,而乐于分别统制,甚至有意识促成伪军集团间自相倾轧,以便驾驭。例如日军一个小队长可以指挥伪军旅长、团长,日军一个中队长可以指挥伪军的师长。又由于日军分治政策,结果助长了伪军之间各自称霸称王、封建割据、互相倾轧的局面,这种形势对日军是不利的。过去苏中伪军几乎全部与我对立,但到一九四二年下半年以后,由于我军军事、政治上的胜利,又正确的执行了伪军政策,使伪第一集团军倾向于我,这是伪军对日军离心作用的表现。这更迫使日军对伪军戒备,而无足够力量对我军积极进攻了。比如在一九四三年三月以前,敌发动对我“扫荡”,要从各据点抽调兵力,甚至某些据点兵抽空了,仅在碉楼上留着哨兵守望;或者发动对某一地区“扫荡”时,往往需要从其他地区抽调兵力,这又证明了敌人兵力不足的弱点。
-
由于敌长期守望据点,增长了他对据点工事和堡垒的依赖心理,结果
①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粟裕在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期间,每年年底均召集有关人员,讲述当年对敌斗争的方针和战术问题,由参谋人员记录整理后,作为第一师向新四军军部年终报告的一部分。本篇是根据粟裕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述,由参谋处整理后向新四军军部报告的《一九四三年工作报告》中作战情况的第二部分。
离了碉堡便不能作战,这是会降低和影响敌战斗力的。而且敌兵力分散,在点线上往往只是一个小队一个分队甚至十数人,其下级军官在长期分散中必然会暴露很多弱点,并向腐化方向发展,使军心涣散。又或因敌军长期守备一地,有了财产,有了“朋友”,这样部队士气和战斗力都会削弱,逐渐消沉起来。
(二)我们的对策
-
我们认定苏中环境在抗战转入反攻以前,敌我斗争的军事形势是不会缓和的,即使已开始反攻了,在我苏中还是斗争尖锐的局面,这一直要到抗战的反攻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才可以松一口气。因此在目前相持阶段,我们敌后战场的战略任务是熬时间的问题。假使我们能把现有阵地坚持下去,把我们现有力量保持下来不受大的损失,一直到反攻到来,这就是我们完成了总任务,也就是我们的战略任务的胜利。根据这个总任务,我们布置工作, 一切要以争取时间深入地方工作和增强主观有生力量为着眼点。我们的战斗任务也是根据这个方针来确定的,如一九四一年丰利保卫战、三仓保卫战, 我们是用尽可能用的力量,想尽一切的办法,使敌人不能轻易侵占我们某一中心市镇。这些市镇能多控制一时期在我们手里,即可以使我们根据地各方面工作多深入一步,但也并不是决死必争的硬拼蛮干。至去年春天,我们对敌斗争方针,又有了转变,是以不过分的和主动的去刺激敌人,以求得相对稳定的间隙时间来休整我们的力量为目的。有时敌向我“扫荡”,我亦采取适当的避战方针。在平时指挥机关亦靠近敌守备薄弱的据点驻。不使自己过分暴露而刺激敌人,以免引起敌对我不断的进攻。
-
敌人如果已经出动“扫荡”,我们设法加重他后顾之忧,降低他对我进攻的信心。如敌在向我中心区“扫荡”时,我则适当将兵力转入外线,对敌后方据点实行挺袭;这种进攻,要有一定的重点,攻其必救,这在政治上的收获远超过军事上的价值。因为敌人后方一般来说统治较强,我能出奇制胜,不但振奋了敌统治区人民,而且使敌人前线部队“扫荡”信心大为降低, 迫使敌人在出动“扫荡”时,必须顾虑到应控制必要数量的兵力守备后方据点,至少可使他不敢倾巢出犯,做得好也可使敌人不敢积极向我进攻。
-
如敌已进入我中心区“扫荡”,我们在初期往往采取避战方针,使敌扑空,以挫伤其士气,疲劳其兵力,除留小部队原地坚持与敌周旋外,主力可转入到敌进路翼侧地位进行隐蔽,因为当敌“扫荡”初期,各路敌军有目标的分进合击,我们应避其锐气。待至“扫荡”末期,在敌各路兵力撤退时期,我们将主力控制在敌翼侧机动地位,突击其薄弱一路,或在其退路上, 或在其据点附近予以伏击,都可制胜。这不但是乘敌不备及疲惫之余,而且此时期敌各路“扫荡”兵力各向原据点退走,不及援救。在我则有“以逸待劳”及“欺其弱”的有利条件。
(三)实施上述对策时我们的缺点
-
在敌人陷于分兵把守的不利情况下,我们以政治攻势动摇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不够;对伪军工作有了相当基础,但对日军工作简直没有,假如我们过去在这一方面能做好,那我们胜利一定会更大。这也使我们对战术问题不仅从单纯军事上去考虑,而且也应从政治上去考虑。
-
如果我们伪军工作做得好,我们可以争取伪军,孤立日军,或者利用伪军实行里应外合来夹击日军、瓦解日军。这种例子在过去还没有,所以过去给敌人的打击多半是单纯的采用军事手段,一九四二年八月的石港战斗,
军事政治力量配合应用,得到了成功。
- 由于伪军战斗力弱,大部分据点都是日伪共守的,假如我们能在战场上实施机动,以适当兵力牵制日幸而集中兵力向伪军猛扑,还是可以速战速决取得胜利的,这不但可以使日军不信任伪军,而且还可使伪军对依赖日军的信心大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