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七日/ITILE> 未时报张云逸、饶漱石、

曾山、赖传珠电

(一)顽情:

  1. 据初步了解,当面顽军于宣(城)长(兴)路以南及天目山以西地区, 驻有五十二师、六十二师、一九二师、忠救三个团、挺纵约三个团和各县地方团队,其详细部署尚未查明。已知五十二师及挺纵分布于孝丰以西、宁国以东、广德以南地区,六十二师分布于孝丰及其东南、临安一带,一九二师则在昌化、于潜及其以南地区。

  2. 武康、德清西北,吴兴、长兴西南,及泗安、安吉、递铺以东地区均为顽军(长兴以南我仅两三个乡有游击活动)。杭(州)嘉(兴)湖(州) 地区则有忠救之行动队和地方土顽约两千人散布窜扰。

  3. 据王必成、江渭清谈,五十二师各团战斗力相等于我四十八团,武器弹药较我为佳。如我四十八团与其一个团作战,至多只能打个平手,在有利条件下可将其进攻击溃。如我以两个团进攻其守备之一个团尚无把握。六十二师武器稍差,战斗力并不弱,上月初被我消灭者为该师之掩护部队之一个营①。

(二)作战方案:

一是即以全力攻占孝丰及其东南和西南地区。如此不仅可使安吉、孝丰以东及武康、德清和杭嘉湖地区为我遮断,以便控制该地区,进而打通与浦东及浙东的联系,并且可使控制天目山的任务迅速完成,减少今后之困难。但执行此一方案,依目前我们力量无甚把握,且可能陷于僵局。如后续部队能迅速南来,则此方案是上策。亦可以一个旅进入浙东,于半年后当有极大发展。因此,目前兵力并不感到拥挤,相反甚感不足。

二是即以王必成旅进入安吉、递铺以东,占领武康、德清及余杭以北地

① 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重申发展东南的方针,赋予新四军控制苏浙皖边与发展浙江沿海地区的战略任务。遵照中央和华中局指示,粟裕率第一师主力三个团及地方干部三百多人,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晚渡江南下,一九四五年一月六日与十六旅会合。一九四五年四月上旬,叶飞率领第一师教导旅三个团及地方干部数百人,继续渡江南下。一月十三日,新四军军部转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 司令员粟裕(后兼政委),政治委员谭震林(未到职),副司令员叶飞,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部队统一整编,以原十六旅为第一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原浙东游击纵队为第二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第一师第一批南下部队为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阮英平: 第二批南下部队为第四纵队,司令员廖政国,政治委员韦一平,粟裕并受华中局委托,以华中局代表名义领导苏南、浙东两区党委工作。苏浙军区在执行发展东南任务向苏浙皖敌后进军时,遭到国民党第三战区的拦截和进攻。在浙西天目山地区,主要是孝丰地区,我军被迫进行了三次自卫反击战,三战三捷。二月十二日至十八日第一次作战歼国民党军一千七百余人。三月六日至二十七日第二次作战歼国民党军一千七百余人。五月二十九日至六月二十三日第三次作战歼国民党军九千余人。三次作战共歼国民党军一万三千余人。天目山战役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而且壮大了自己,锻炼了部队,培养了干部; 不仅迅速打开了浙西局面,而且提前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这里选辑了粟裕指挥部队挺进苏浙皖和进行天目山战役的电报十一份。

区,以一周时间肃清该地区之土顽及小股顽军,并开展该地之地方工作。尔后即以该地为基础、派小部队武装向东深入杭嘉湖,打通与浦东、海北的联系,向南进至富春江边游击,以便与金肖支队②打通联系。依目前苏南情况及我们现有力量,此方案较有把握。但在此方案进行期中,可能有如下情况之变化:

  1. 当王旅进入莫干山地区时,顽方查明我军情况后,可能以主力由武康与递铺之间向北挺进,逼我于吴兴、长兴以南之水网地区背水作战,另以主力一部沿孝丰、安吉以西进入泗安以南地区,截断我王旅向西北转移之路(由安吉至长兴、吴兴间河道及由泗安至长兴之河道均不能通水)。

  2. 顽军如兵力雄厚,仅以小部牵制王旅,而以其强大主力由孝丰、安吉、泗安以西越宣长路北进扰我后方。此举亦有可能,但此种可能我们亦所欢迎。

(三)我们即执行第二方案。但因安吉、递铺以东不便主力决战(地区小,日伪可能乘我立脚未稳向我“扫荡”),为应付可能发生之两种以上的顽情变化,我们率陶勇旅仍留宣长路以北备战休整,练习山地战。王旅之四十八团于扫荡莫干山地区任务完成后,亦逐渐隐蔽向西北转移集结。在整个决战开始时,莫干山地区除留不多于两个营兵力,牵制顽军与掩护地方工作外,其余全部主力拟由泗安、安吉、孝丰以西地区寻求决战,得手后再引向东南横扫。

(四)由于兵力不足,且决战关键尚在浙西,故拟派往浙东之一个团目前尚难派出,但已令金肖支队向诸暨西北及富阳东南发展游击。希后续部队及五十二团能早日南来。

以上部署妥否?请示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