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渔产品
世界水产品总量中,有近 90%来自海洋,其中又以各种鱼类为主。渔业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现在人类直接消费的动物蛋白中,有 15%即来源于水产品,如果包括用作饲料的鱼粉中所含的动物蛋白,那末,直接与间接取自海洋的动物蛋白即占人类动物蛋白总消耗量的 25%。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在一些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冰岛、挪威、秘鲁、英国、日本和一些小的岛国,海洋渔业既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鱼产品又是重要的食源,它改善着食品结构,补充食物来源,节省食品的进口支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对渔业生产的不断重视,世界渔获量几乎与日俱增。1900 年,世界渔获量是 350 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 1938 年达
1,880 万吨,到战后的 1948 年,虽然经历了严酷的战争摧残,仍达到 1,770 万吨。50 年代以来,发展更为迅速。1960 年产量即达 4,020 万吨,1970 年急速增到 6,800 多万吨,是战前的 3.6 倍。进入 70 年代以后,增长缓慢,亦徘
徊在 7,000 万吨左右。
海洋渔业是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不同海域浮游生物的多寡决定着海洋鱼类的分布。浅海大陆架部分,海水里的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众多,成为海洋鱼类汇聚云集的理想场所。据匡算,目前世界海洋渔业产品的 80%多即来自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 8%的大陆架水域,由于受到洋流与气候带的深刻影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在大陆架海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寒暖流交汇的大陆架水域有着两股温度不同的巨大海流汇合,海水温差又大,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垂直对流强烈,海底的营养物质更容易被带到海面,滋养了众多的浮游生物和各类鱼鲜,世界著名的渔场,诸如以北海为中心的东北大西洋渔场、以纽芬兰为中心的西北大西洋渔场、以北海道为中心的西北太平洋渔场和东北太平洋渔场等,它们都位于寒暧流交汇之处。另外,在低纬度大陆西岸的某些海域,因受地球偏转力和盛行风的影响,也有较丰富的渔业资源, 如秘鲁沿海水域、北美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到北回归线一带和非洲西海岸的加
蓬到西南部非洲之间的沿岸海域等。
海洋渔业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各国、各地区对渔业资源研究、开发利用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性,造成了世界海洋渔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近代经济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地西欧与北美渔业发达,北大西洋水域是世界最早大规模开发的渔业地区,长期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海洋渔业生产地区。到了 60 年代,日本和前苏联对渔业甚为重视,渔船队急速扩大, 北太平洋海域逐步取代了北大西洋海域,成为世界最大渔产区。
1985 年,世界渔获量约达 8,400 多万吨,据统计,年捕捞水产品在 100
万吨以上的国家有近 20 个,其中日本国既重视捕捞,又注意养殖,年产量超
过 1,000 万吨,水产品总量雄居世界第一。中国则列世界第二,水产品年产量也达 1,000 多万吨(1989 年),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以近海捕捞为主; 另外,淡水产品也有近 200 万吨,占世界淡水产品的 20%,居世界之冠。前苏联的年捕获量为 900 多万吨,列世界第三位。美国捕鱼量居世界第 4 位,
年产量 400 多万吨。世界上,其他重要渔业国还有东北大西洋区域的挪威、丹麦、冰岛、英国,西北大西洋区域的加拿大,地中海和大西洋中部的西班牙,东部太平洋区域的墨西哥、秘鲁、智利和西部太平洋区域的朝鲜、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及印度。至于内陆淡水捕捞较为重要的国家, 则有中国、印度、前苏联、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乌干达等。
发展中国家因科学技术水平不高,致使其渔业技术也比较落后,捕捞范围不大,主要限于近海地区。根据粗略统计,发展中国家的鱼产品总量只占世界的 40%,而发达国家则占 60%。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动物性蛋白质不富裕甚至缺乏,但是,它们却是世界鱼类和鱼粉的净出口国家,主要供应对象则是西欧和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
目前,热带和南半球海洋中的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进一步发展潜力很大。据测,南极洲周围海域的鳞虾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营养丰富,蕴藏量在 10~50 亿吨左右,估计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每年的捕获量可达到 7,000~8,000 万吨,相当于目前全球的渔获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