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法国

法国,全称法兰西共和国。货币名称法国法郎。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国土面积 547,030 平方公里(1990 年),除前苏联外列欧洲第一位。人口 5,644 万人(1990 年),次于德国、英国和意大利, 居西欧第四位,其中 80%为法兰西人。法语是国语。全国 9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法国领土除地中海的科西嘉岛外,略呈六边形,三面靠陆,三面临水。就陆界而言,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西班牙和安道尔为邻。就水界来说,东南濒地中海,西临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法国的地理位置优越于西欧其他各国,它与世界各地的联系都较方便,既是沟通北海与地中海的陆上桥梁,又是西欧通往南欧、北非和亚洲的交通要道,欧洲大陆各国同南北美洲之间的往来也多取道于法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法国交通运输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法国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国家,平原和丘陵占全部领土的 80%。平原土层肥厚,是法国主要农耕地带。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狭窄平原,东部的上莱茵河谷地,以及中南部的索恩——罗讷河谷地,也是国内重要农业区。

法国境内河网稠密,各河之间凿通运河,构成了完整的内陆水运体系。法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国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可以经

营多种农作物。广阔的平原、温和湿润的气候以及稠密的水系,为法国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法国是西欧各国中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其中,铁矿储量最为丰富, 探明有 81 亿吨,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洛林地区,虽品位较低,但矿藏集中, 埋藏较浅,又毗邻煤田,故经济价值甚大,目前正在大规模地开采。

法国铝土矿藏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铀矿的储量在西欧各国中居首位,分布于卢瓦尔河流域。钾盐储量也很丰富,主要分布在东部阿尔萨斯的牟罗兹附近。

法国缺乏一般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煤炭和石油资源也不多,但天然气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可以部分地弥补矿物性能源的不足。

法国是西欧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98.8 人,在欧洲共同体中,只高于爱尔兰。长期以来,法国劳动力缺乏,要靠外国移民补充。法国境内常有 400 多万外籍侨民,约占全国人口的 8%。

法国是一个工农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171.48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四位。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18,022 美元。法国工业化水平高,其工业产值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 7%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0%强,工业产品在整个出口中占 80

%以上。法国也是资本主义大农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还能大量出口。现在法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最大的农产品输出国,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至今已有 200 来年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很长时间内,除个别时期经济发展较快外,一般都慢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充分利用了国际和国内的有利条件,度过了艰难而漫长的经济恢复时期,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从 1951~1977 年, 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 4.8%,同期仅次于日本和联邦德国,成

为资本主义世界现代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之一。但进入 80 年代以后,由于政策的失误,经济增长放慢,1980~1986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仅为 1.3%,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从而使其同这些国家的经济差距拉大。

长期以来,法国的生产布局是极不平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工业主要集中在法国北部、东部以及巴黎、里昂和马赛等大城市,仅在巴黎为中心的北部地区就集中了全国工业生产的 60%。而西部、西南部、中部以及科西嘉等地区则基本上是落后的农业区。为此,法国政府对于开发落后地区的工作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工业过度集中的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促进落后地区的工业发展,使法国的生产布局逐渐趋于平衡。法国工业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本世纪 20 年代建立起的汽车、飞机、石

油加工工业以及电气制造业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海洋开发、宇航、原子能和塑料等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都很迅速,并都已成为法国工业的骨干。目前,法国的有些工业部门,如宇航、通讯设备、汽车、陆路运输设备、核能、农业食品加工和军工工业是优势产业,其实力已超过西欧其他国家,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地位。

法国的能源工业比较薄弱,动力资源比较贫乏,均需大量进口。主要有煤炭、石油、电力和原子能工业四个部门。

煤炭工业是法国工业中日益衰落的部门。法国煤炭资源不多,已探明的储量只有 30 亿吨,可供开采储量仅有 2.5 亿吨,特别缺乏炼焦用煤。由于煤炭开采成本高,进口石油廉价等原因,法国煤炭产量逐年下降,1987 年仅为1,600 万吨,缺口很大,每年不得不从德国、南非和波兰等国进口大约 2,000 万吨以上的煤炭,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煤炭进口国。

法国石油工业特点是石油开采与炼油工业极不相称。法国国内石油奇缺,开采量一直不高。1987 年原油产量才 360 万吨,不到全国消费量的 3%。每年需从中东、非洲和英国等进口原油 1 亿多吨。为了降低石油产品进口费

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大力发展了炼油工业,原油精炼能力已近 1 亿吨, 已基本上做到自给自足,从而使法国由过去主要进口原油产品变为主要进口原油。

电力工业一直是法国政府比较重视的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电力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产量直线上升。1987 年,发电量为 3,800 亿度,居世界前列。在电力工业中,火力发电比重最大,但水力发电量在西欧诸国中, 仅次于挪威,而居第二位。

原子能工业是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部门。由于法国缺油少煤,政府把发展核能看作是解决能源的重要途径。法国有丰富的铀矿,探明储量达 12 万吨,在西欧国家中占首位,主要分布在卢瓦河流域。目前法国已建有核电站近 50 座、核发电量约占世界的 15%,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核发电大国。

法国是世界上主要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法国发展钢铁工业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已探明储量达 65 亿吨,且大部分集中在洛林地区,便于开采。

1987 年,铁矿石的产量为 1,300 万吨,居西欧之首,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也仅次于美国。但钢铁工业所需的焦煤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法国是煤炭进口大国。自 60 年代以来,法国进口高品位铁矿石逐年增多,近年已占矿石总消费量的30%以上。进口的优质矿石主要来自巴西、加拿大、利比里亚、瑞典和澳大

利亚等国。此外,还大量进口锰和铬。法国的钢铁工业生产发展较快,1987 年的钢产量达 1,800 万吨。钢铁产品虽然主要以法国国内市场为主,但近年来出口量不断增加,现已占 40%,是仅次于日本、德国的世界第三大钢铁出口国。洛林地区是法国最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生铁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三, 钢材占三分之二。60 年代以来,北部敦刻尔克、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福斯沿海钢铁生产基地开始形成,使沿海的钢铁生产比重大大增加,其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法国的机械制造业以汽车、飞机、船舶、电子电器制造为主,该部门也是法国近年来发展最快、所占地位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其产值和从业人数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汽车工业是法国工业的支柱之一,1986 年生产汽车319 万辆,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四位。法国汽车工

业以生产小轿车为主,其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 90%左右,载重汽车只占 10

%,生产的汽车有一半供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是世界重要的汽车出口国。航空和航天工业是法国第三大工业,仅次于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工业, 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飞机工业以生产轻型客机和直升飞机为主,军用飞机和轻型客机有大量出口。法国也是世界主要造船国之一,其造船技术驰名于世,特别是造价高、质量优良的专用船,如液化天然气船、集装箱船等。造船工业主要分布在卢瓦尔河下游的南特、圣纳泽尔地区,是法国最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南部的马赛是世界著名的船舶修造中心。法国的电子电器工业在国民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来说,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其中尤以电子计算机工业发展最为显著,其产品有许多供出口。法国的机械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巴黎地区。

化学工业是法国重要工业部门之一,主要生产有塑料、医药、香料、化肥和合成橡胶等。基本化学工业是建立在本国丰富的钾盐、岩盐、磷、黄铁矿和天然气等资源基础之上,而石油化学工业则基本上依靠进口石油进行生产。法国的塑料工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部门,年产塑料 300 多万吨,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香料工业早在战前就享有世界声誉,战后又有了很大发展,产品四分之一用于出口。制药工业是法国大有前途的部门之一,其特点是消耗的原料少、创造的价值大。法国还比较重视研制新药品种,每年投入市场的新药,居世界前列。化肥产量每年保持在 2,000 万吨左右,仅次于美国。此外,法国的硫酸和硝酸的生产在国际上也都占有重要地位。基本化学工业的布局较分散,而石油化学工业因依靠进口石油, 多分布在沿海港口,尤以马赛——福斯最为集中。

法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尤其谷物、奶类和黄油等均有大量剩余可供出口,是西欧农产品和农业食品的最大供应者。1987 年,法国谷物产量 5,100 万吨,仅次于美国、中国、前苏联和印度,居世界第五位,

其中小麦 2,743 万吨,玉米 1,205 万吨。1989 年小麦产量为 3,168.6 万吨,

玉米产量为 1,240.1 万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法国是世界五大谷物出口国之一,净出口谷物 2,000 多万吨,占世界谷物市场十分之一左右。1987 年出口小麦 1,422 万吨,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之后;出口玉米 630 万吨, 仅居美国之后。1987 年,法国生产甜菜 2,470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仅次于前苏联,居世界第二位,且是世界主要食糖出口国之一。法国还盛产葡萄,年产 1,000 万吨左右,仅次于意大利。此外,1988 年生产肉类 549

万吨、牛奶 3,142 万吨、鸡蛋 91.2 万吨,均居世界前列。乳制品、肉类、酒类都有大量出口,家禽出口 40 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1986 年,法国农产品和农业食品占整个商品出口贸易的 17%,进出口抵补率平均达 123%,其中农产品进出口抵补率达 137%。

法国土地资源利用率高。农业用地总计 3,172.8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7%(其中农业耕地占三分之一以上,牧场草地占近四分之一),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占地 20 公顷。林地占国土面积的 27%。农、林用地合计占国土面积的 84%,成为西欧农、林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自 60 年代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法国农牧生产取得迅速发展。1951~1973 年,按人口平均的农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 6.3%,1973~1984 年间仍保持 4.6%的增长速度,超过整个经济部门的平均增长速度。法国农业取得迅速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法国有着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平原广阔,大部分为肥沃的壤土,利于耕作;其次,加速资本和土地集中, 实行现代化农业经营,农场平均规模由 13.3 公顷提高到 28 公顷,使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再次,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和一体化生产,尤其是农工综合体经营形式在 70 年代后取得了巨大发展;第四,政府加强财政干预,大力扶助农业,包括增加农业预算支出、扩大农业低息贷款、提供巨额农业补贴, 等等。

随着法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现代化,使法国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战后逐渐发展为以畜牧业为主,1976 年法国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占 69%,种植业占 31%。近些年来,法国农业实行多种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并举的方针,使农业各部门得到全面的发展。

法国的畜牧业分布比较普遍,但以诺曼底和布列塔尼等西北地区为最集中。养牛业在畜牧业产值中最大,乳牛分布广泛,比较集中的乳牛产区是布列塔尼、佩伊德卢瓦尔、下诺曼底和罗讷·阿尔卑斯地区。肉牛主要产区是东南部和中央高原地区。养猪业也较发达,主要分布在阿坤延盆地和巴黎盆地。养羊业不发达,主要分布在土壤贫瘠、地形崎岖、草地质量较差的阿尔卑斯山南部,塞文山和比利牛斯山等山区。牛奶产量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 每年有大量乳制品出口。肉类产量虽在西欧居首位,但因国内消费量大,因而猪肉每年尚需进口一部分。

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和燕麦,其中小麦最重要。小麦分布比较广泛,以巴黎盆地为主,罗讷河和加龙河流域次之。法国以冬小麦为主,目前正在地中海沿岸等地扩大小麦的播种面积。气候湿凉的西北部主要有大麦、黑麦。近年来,由于扩大使用大麦作为饲料,大麦种植和产量有很大增长。玉米种植以加龙河流域为主,大部分作为饲料。

种植业除谷物外,还有葡萄、甜菜、烟草和苹果等。法国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亚热带地中海沿岸、加龙河和卢瓦尔河下游、索恩——罗讷河谷和莱茵河谷,以及巴黎盆地东部。所产葡萄 70%以上用来酿酒。甜菜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地区,尤以法比交界地带最多。甜菜用于制糖。烟草主要分布于莱茵谷地和阿坤廷盆地。此外,地中海沿岸的柑桔、油橄榄、蚕桑、早熟蔬菜等生产也很重要。诺曼底和布列塔尼盛产苹果和梨。

法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法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法国政府不断采取促进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对外贸易

获得了迅速发展。从对外贸易总额看,1990 年高达 4,047.77 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9.7%。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法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高,成为居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的西方世界第四大贸易国。

法国的出口商品以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和陆路运输设备等工业制成品为主,其次是农产品和食品。1986 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 80%多,而农产品和农业食品合占 15%。近些年,法国的农产品与食品以及汽车和航空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出口贸易中越来越居显要地位,分别处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另外,法国军火贸易发展也很快,其出口额约占世界军火出口总额的 10%,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5%,是居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军火出口国。1984 年,法国军火输出额创本国历史记录,达 618 亿法郎。主要出口军火有直升机、战斗机、装甲车辆、战术导弹等,远销世界80 多个国家和地区。法国的进口商品主要是能源和工业原料、专用设备及日用消费品等,其中石油进口约占进口总额的近五分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战前的法属殖民地国家逐渐转向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1986 年,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占法国进口的 80%,占法国出口的 74%。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上述比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分别为 60%和 55%。在欧共体国家中,德国是法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其次是意大利和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经济联盟的贸易。此外,美国也是法国重要的贸易伙伴,1986 年美国占法国进口总额的 7.2%和出口总额的 4.6%。近年来,日本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法国的贸易伙伴。但法国同上述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自 70 年代下半期以来,一直保持巨额逆差。法国也十分重视对中东和非洲等产油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同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也保持巨额逆差。法国只有同那些发展中国家拥有顺差。逆差项目主要是中间产品和日用消费品,高技术产品以及能源;顺差项目主要有专用设备、汽车、陆路运输设备、农产品和农业食品。

中法两国自 1964 年建交以来,经贸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20 多年来双方进出口贸易大约增长了 10 倍。与此同时,两国在能源、通讯、交通运输、航空和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也在不断扩大,科研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日益增多。但目前中法两国经贸水平仍然较低,同两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还很不相称。1985 年,我国只占法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左右,法国仅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不足 2%,大大落后于美、日等国家。法国从我国主要进口肉类和其他畜产品、丝织品、毛皮、棉布、藤柳制品、茶叶、香料、香精油、鞋类及地毯等,向我国主要出口钢铁和机器设备。此外,法国对我国的技术合作和直接投资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其规模小于德国和英国,更落后于美、日,尤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数额较小。

中法经济贸易潜力很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 1985 年 4 月中法两

国关于发展经济和技术的 5 年期协定的签署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 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将会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