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是很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这是一种表现形式。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延伸,气候带排列有序,分别为热带、温带和寒带,纬度地带性清楚,这又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例如,温带地区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作为人类衣食主要来源的棉花和粮食,主要产于温带地区,以 1989 年为例,世界粮食总产量约是 18 亿吨, 其中 70%左右产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同样,目前世界上谷物的主要出口国是位于温带范围的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而工业原料的橡胶、剑麻、椰子、丁香以及咖啡、可可等饮料作物则完全产于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也会对国际贸易活动直接产生影响。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带已经伸入寒冷的北极圈范围内,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位处高纬度的港口,气温太低,秋冬季节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有半年因航船无法运行而被迫停用,国际贸易近乎瘫痪或停顿。自本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1990 年地球上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对国际贸易也产生了影响。由于近几年持续暖冬,我国销往加拿大和北欧等国家的滑雪手套等很不景气,客户纷纷减少定货量乃至解除合同, 贸易量大减,造成我方货物积压,经济受损。
灾害性天气(如寒潮、霜冻、风暴、干旱、洪涝、冰雹等),对于生产活动、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等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为直接和严重。例如,一些外贸船只往往因风暴袭击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气象资料,冒然远航, 外贸船舶很可能会被风浪浸没,造成惨重的损失。
自然界中变化多端,可谓“天有不测风云”。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气候异常,经常干扰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经贸活动。1972 年,由于气候异常,南美秘鲁沙丁鱼的捕获量减少 2/3,致使当作饲料的鱼粉锐减。与此同时,印度和西非的花生,苏联的向日葵等,也因天旱而大量减产,致使能当饲料的大豆,价格成倍上涨,由此引起了世界饲料与谷物市场的供求矛盾和国际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大。
日本的丸红商社曾根据天气预报:该国关东地区梅雨结束时间将比往常推迟,以及世界范围将是个凉夏,作出消暑饮料的销售量会有所减少,会造成制造饮料罐的马口铁销售量的下降和价格的下滑的预测。事实果真如此,1981 年和 1982 年其社马口铁的出口量分别减少 13 万吨和 6 万吨之巨, 美洲的墨西哥亦因此取消了与该社签订的进口合同。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和马口铁生产与国际贸易挂上了钩。1989 年,美国发生了近百年少有的干旱, 玉米、小麦等谷物产量减少 1/3 左右,这不仅使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使美国与全球的粮食出口量大为减少,加剧了世界市场上粮食贸易的紧张状态。可见,气候异常将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重视气象现象和气候条件的观测与分析,特别是较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的观测研究,了解气候变化态势,熟悉气候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中掌握世界市场动向,以便主动地采取措施,搞好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和经贸界人士的一项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