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意大利

意大利,全称意大利共和国。货币名称里拉。

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领土包括阿尔卑斯山和波河平原地区,亚平宁半岛以及西西里岛、撒丁岛和其他较小岛屿。面积 30.1 万平方公里。亚平宁半

岛和西西里岛突出于地中海中央,半岛南北长 1,300 公里、宽 600 公里,东、

西、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 8,600 公里。陆界仅占国界线的五分之一。意大利北部有阿尔卑斯山地的众多的重要山口。自苏伊士远河通航和穿过阿尔卑斯山的铁路修通后,意大利成为地中海东西航线的交通要冲和中欧国家通向非洲的天然陆桥,意大利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变得重要。

意大利境内多山、多丘陵,山地和丘陵分别占国土面积的 35.2%和 41.6

%,平原只占 23.2%。北部是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南坡和山麓地带,山顶的冰川积雪带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河流湍急,集中了全国 70%以上的水力资源。山麓和河谷地带的土壤肥沃,利于葡萄、果木、蔬菜和谷物的种植。山麓以南是广阔的波河平原,平原地势低平,全国最大的河流波河模贯其上, 土肥水足,又加上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利于小麦、水稻、玉米等谷物的种植,是意大利主要农耕区,也是主要牧牛区。亚平宁山脉纵贯半岛,山区多火山和地震。山脉东坡陡、西坡缓, 西侧沿海平原面积较大,并覆盖着肥沃的火山土,还有一些优良海湾,是意大利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区。南意大利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旱少雨, 冬季温暖湿润,半岛和岛屿上广泛种植冬小麦和地中海果木,如葡萄、油橄榄和蔬菜等。山地中辟有梯田,牧羊业较重要。

意大利矿产资源只有天然硫磺,汞、锌、铝土比较多,还有少量的天然气和石油。地热资源较丰富。亚平宁半岛上所产的大理石,是世界著名的建筑材料,也是意大利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其他矿产资源贫乏,特别缺乏煤、铁、铜、镍、锰等发展工业的重要矿产。

意大利人口为 5,760 万(1989 年),在欧洲共同体中,仅次于德国,列第二位。人口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在北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居民中 95%是意大利人,其余还有法兰西人、加泰隆人、撒丁人和弗留里人等少数民族。居民中 90%以上信奉罗马天主教。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最早的国家,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但同时也是发展较迟的西欧国家。在 14~15 世纪,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和米兰等,都已是欧洲与近东之间的贸易中心,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封建统治薄弱,因而在经过长期发展的毛纺业中,较早地冲破封建行会的束缚,产生了由商人控制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当时,意大利的造船业、丝织业和毛纺业已很发达,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但是由于意大利国内分裂,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又加国际上自地理大发现后, 引起了地中海贸易中心转移,从而使意大利的商业中心的地位衰落。从那时起,意大利北方城市资本主义萌芽一度凋零,直到 1870 年意大利的统一以及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意大利资本主义才真正得以发展。意大利的统一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使它能够充分利用欧美各国的技术经济成就,建立起一些规模较大的工业部门。而苏伊士运河的开凿通航,更使意大利地理位置的优势得以发挥。19 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 20 多年中,意大利的工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采矿、炼铁、轨钢工业成倍增长,

并较早地开发了水力发电,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汽车和飞机制造业、化学工业等)也在这一时期建立并发展起来。

意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参战者,战争使意大利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战后,意大利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且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到 1951 年,意大利经济已恢复到 1938 年的最高水平。1951~1963 年是意大利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政府采用凯恩斯刺激需求的经济政策,利用当时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能源、原料和国内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以及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保持在 5.9%,工业生产平均增长保持在 9.1%,均居西方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西德,被认为是意大利的“经济奇迹”。1973 年和 1979 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意大利在战后建立的以廉价能源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结构出现了危机,经济“滞胀”。近些年来,经济状况才有所好转。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0 多年的经济发展,意大利已从战后初期的工业后进国发展成为发达工业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处重要的地位。1987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 7,581.2 亿美元,超过了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居第五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13,224 美元,在欧洲共同体中,仅次于德国和法国,成为富裕的国家。

意大利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工业总产值居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第六位。1988 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9%,工业成为当代意大利经济的基石。由于意大利国内资源贫乏,出口加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1987 年加工工业在整个工业增加值中占 76.4%,最主要的出口创汇工业是五金、机械、纺织和服装等。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制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也占重要地位。意大利工业部门中,中小企业居多,经营方式灵活,劳动力价格又较低,故有些产品(如汽车、家用电器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意大利工业的地理分布是极不平衡的。罗马以南的广大地区农业落后, 工业稀少,这里虽占全国领土的 40.8%和人口的 35.4%,但国民收入仅占全国的 21.6%。而北方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特别是西北部的米兰——都灵—

—热那亚三角区内,工业高度集中,其面积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却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和二分之一以上的制造业就业人口。

意大利缺乏能源资源,燃料动力工业是其工业中的薄弱部门。1988 年发电量为 2,031.7 亿度,只相当于英国发电量的三分之二、法国的九分之五、联邦德国的二分之一。煤矿仅有少量质次的褐煤,位于撒丁岛。水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大型水电站较少,主要是利用分散在山区的河流共建中小型电站, 近年发电量 400 多亿度,约占发电总量的四分之一。意大利的波河三角洲和波河上游开发有大型的天然气田,是西欧主要天然气生产国,但也只能满足国内动力工业的部分需要,为此意大利在地中海修建了通向阿尔及利亚的海底输气管道,每年从那里进口天然气 120 亿立方米。主要能源来源依靠进口

石油,每年从中东和北非等进口石油 1 亿吨左右。近年来,意大利为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燃料动力工业增加了对煤的使用,煤炭的进口量猛增,主要来自东欧。意大利的核能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建有 10 多座核电站,到本世纪

末,估计核发电能力将达到 1,500 万千瓦。

意大利的钢铁工业是在主要依靠进口铁矿和优质炼焦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焦炭的 100%、铁矿石的 90%和锰矿石的 70%需进口。另外还通过进

口部分废钢和回收本国废钢铁来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1988 年,钢产量为 2,366 万吨,在欧洲共同体中仅次于西德,居第二位。从 1950 年开始,意大利开始在沿海地区布局大型钢铁厂,利用廉价的海运,从国外进口优质的煤炭和铁矿砂,再输出制成品,以此减少了钢铁生产的成本,从而增强了产品在欧洲共同市场上的竞争力。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是目前意大利沿海最大的以生产特种钢为主的钢铁联合企业,其生产能力超过 1,000 万吨,也是西欧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意大利西北部的钢铁生产基地接近国内钢铁消费市场,又能利用附近廉价的水电,故对北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工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重建的重点部门。1951 年时,它已

拥有职工 92 万多,占当时职工总人数的 22%,产值占工业产值的 18%,产品约三分之一供出口。汽车、飞机、机床、精密机械,以及电子电器工业最为重要。

汽车工业是机械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86 年,小汽车产量为 164 万辆。菲亚特公司是目前意大利最大的汽车制造私人垄断集团,年产汽车 100 多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 90%左右,在欧洲市场上,该公司的汽车销售量近年来不断上升。意大利的轻型机械制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得到很大发展, 其生产的打字机和缝纫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闻名于世,战后工艺设备不断改进,产品加速了更新换代,其中电子计算机和办公室自动化装置产量猛增。意大利的家用电器虽起步较迟,但发展很快,50 年代末才在欧洲市场打开销路,到 1965 年它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号家用电器生产国,其电冰箱、洗衣机的产量均居欧洲首位。意大利的重型机械工业主要是制造发电机、涡轮机、铁路车辆、船舶等,但国内市场狭小,发展规模不大,其中,飞机制造业的发展与军火工业密切相关,某些航空设备及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机械工业的分布,高度集中在西北部的以米兰和都灵为中心的地区。

意大利缺乏发展化学工业的自然资源,但它地处地中海石油运输航线中枢,又接近北非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产地,利用这一地理位置的优势,其大力发展合成橡胶、人造纤维以及各种塑料制品的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学工业。原油加工能力达 2.3 亿吨,居西欧首位。1986 年化纤产量达 71 万吨,在西欧仅次于联邦德国。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和西西里岛东部。近些年来,利用国内硫磺、黄铁矿、天然气等发展的酸、碱等基础化学工业很不景气,产品亏损严重,所以化学工业正在进行结构性改革,集中力量发展那些在技术和市场上已取得优势的产品,如聚丙稀、聚脂纤维,抗肿瘤药物以及各种电缆、轮胎等橡胶制品。

纺织业是意大利历史最悠久的行业。早在中世纪末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纺织品就已驰誉欧洲。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化纤工业竞争很激烈, 但由于意大利的纺织行业具有高超技艺,在国际竞争中至今仍居优胜地位, 其纺织品的出口在意大利出口贸易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北部的普腊托是意大利纺织业的集中分布区,与曼彻斯特、里昂并称为欧洲三大纺织工业中心。普腊托地区几乎所有公司都从事纺织业,他们不断创新和变革,以适应市场需要,在价格,花色品种,质量上都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与纺织业相关的意大利的服装和制鞋业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服装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欧洲首位。制鞋工艺优良、品种繁多,年产各种皮鞋近 6 亿双,产量超过德、英、法三国总和,出口占 70%,其中滑雪鞋目前已占世界总销售量的 60%,有“制鞋王国”的称号。

意大利拥有历史上闻名的罗马建筑和地下水道,有赖于其历史悠久且规模颇大的水泥工业和建筑业。目前,意大利的水泥和水泥制品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中居首位。1987 年水泥产量 3,575 万吨,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三位。意大利的建筑业拥有一支 50 万人左右的大军,从事城市住房、工厂事业、公共工程、交通道路、排水系统等建筑。

意大利的农业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土地利用率较高,但由于北部过小的农场规模和南部残存的封建土地制,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意大利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在世界农业中处于中等的水平。

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现的。1951 年平均每 363 公顷农业用地拥有一台拖拉机,1971 年提高到每 33 公顷农业用地 1 台拖拉机。80 年代初,拖拉机台数比 1971 年翻了一番。化肥施用量增加幅度更大,1950 年平均每公顷农业用地施用氮肥 29 公斤,1980 年已达 130 公斤; 同期,每公顷农业用地复合肥料施用量从 1 公斤增加到 141 公斤。农业技术设备的改进和农业人口的减少,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其增长速度超过工业部门。1973~1981 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 4.55%,而工业部门只有 2.13%;1987 年农业生产增长率为4.5%,也比工业高出 0.5%(工业为 4.0%)。1986 年意大利农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 4%,农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 10.7%,均高于西欧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意大利的种植业在农业中一直处于突出地位。1988 年意大利谷物产量为1,739 万吨,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主。除了稻米自给有余能出口外,小麦和玉米都必须进口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小麦自给率为 85%,玉米自给率为 77%。意大利也是蔬菜生产国和出口国,特别是蕃茄的生产,有三分之一运销国外。葡萄、橄榄、甜菜主要是加工成葡萄酒、橄榄油和甜菜糖后出口。1987 年,意大利生产葡萄 1,150 万吨,葡萄酒 75.8 亿升,是世界葡萄与葡萄酒的最大生产国和葡萄酒的出口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对肉类、牛奶和蛋类消费量的增加,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1988 年,意大利畜牧业提供了 384 万吨肉类,1,087 万吨奶类和 66.7 万吨鸡蛋。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虽都有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肉类自给率为 77%,奶类自给率71%,鸡蛋基本自给。

意大利的林业和渔业规模很小。1987 年,在农、林、渔业总销售值中, 林业和渔业只占 1.1%和 4.1%。

农业的高度商品化使意大利农业日益卷入国际分工,成为既大量出口也大量进口的外向型农业。1987 年,出口农产品占农业增加值的 26.4%,进口农产品占农业增加值的 61%。目前,意大利农产品的大量进口成为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1987 年,进口农产品 2,680 万吨,出口 1,390 万吨,逆差高达

10 万多亿里拉。

意大利农业的地理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波河平原是意大利土地最富饶、农业经营最发达的地区,养牛是其主要的农业活动,它为意大利提供了 20%的食用牛、30%的牛奶,这里也是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谷物的种植区。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波河流域以东和以北的亚平宁山区,以及中央亚平宁山区,以小自耕农经营小麦、葡萄、橄榄,饲养家畜为主;广大南部

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甜菜、大麻、亚麻、蔬菜和蕃茄。

意大利自然资源贫乏,国内需要的石油 98%、铁矿石 93%、煤 97%、棉花 99%等均依靠进口,而本国工业品的 30%以上向国外市场销售,对外贸易在意大利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进出口增长迅速,1987 年意大利的进出口贸易额为 2,415.16 亿美元,比 1950

年增长近 90 倍,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 1950 年的 18.1%上升到 1987 年的 31.9%。1973 年以后,由于油价暴涨,意大利外贸遇到很大困难,逆差日益庞大。1972 年以前,绝大多数年份的逆差在 10 亿美元左右,而 1973 年逆差猛升到 55.75 亿美元,1980 年逆差竟高达 228.12 亿美元。80 年代以来, 意大利国内外的贸易条件逐渐改善,逆差有所下降。1987 年为 87.90 亿美元。

意大利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受国际分工的影响,出口产品大多是生产技术水平低的产品,如皮革制品、鞋类、纺织品、服装、木制品、钢铁、五金机械等;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品,如飞机、化学制品、精密仪器、电子机械等出口不多。在 1973 年之前,中级技术产品出口较少,如无机化学制品、石

油化工制品、小汽车、钢铁机床等。进入 80 年代后,低级技术产品增幅较大。主要进口商品是燃料、原料、化工产品和食品。

意大利 1958 年参加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后,外贸的地理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1958 年美国是意大利的主要贸易伙伴,而到了 1987 年居于前四位的贸易伙伴是西德、法国,美国和英国。

中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规模不大。自 1970 年意大利同我国建交后,双边贸易才逐年扩大。1979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6.1 亿美元。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意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1987 年, 中意贸易额为 17.9 亿美元,年增率高达 20%~30%。在西欧各国中,意大利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我国向意大利出口主要是纺织原料和制成品、土畜产品、工艺品,以及某些矿产品和小五金产品,近几年还出口少量煤炭和石油。意大利向我国出口主要是机床、钢材、采矿机械、纺织机械、车辆、人造纤维和其他化工产品。1986 年,中意贸易额在中国的外贸总额中占 1.72%,在意大利的外贸总额中占 0.68%。因而,双方发展经贸关系的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