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的经济特区是新产生的事物,但类似的雏形,却是人们用以开拓市场,发展贸易的最古老的手段之一。其雏形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代腓尼基亚人全盛时期(公元前 1101 年~241 年),那时善于航海和经商的腓尼基亚人为了招徕顾客,扩大贸易往来,对出入腓尼基亚南部海港泰尔及其北非殖民地迦太基的外国商人,提供安全通行的保障,后来又为希腊城邦和罗马人所采用。这已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由贸易区的雏形。到了13 世纪末,欧洲城市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一些沿海富饶的城市,如意大利沿海的威尼斯、热那亚、那不勒斯;德意志的汉堡、施塔德、卢卑克等沿海自由市相继出现,形成了现代港的先驱。14 世纪,其成员扩大到 70 余座市镇, 它们之间享有贸易优惠,实行相互减免关税等优惠待遇,促进相互间的贸易往来。有史可查的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港,建于 16 世纪中叶,它设在意大利的里窝那港,在 1547 年被宣布为自由港,也是后来通行的自由港雏型。17 世纪以后,当资本主义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时候,经济特区又在欧洲一些著名城市相继出现,如意大利的威尼斯(1661 年)、里雅斯特、热那亚(1595 年)、西班牙的直布罗陀,南斯拉夫的飞伊梅,法国的马赛(1669 年)等港口都取得了自由港的地位。18 世纪德国的汉堡和不来梅、法国的敦刻尔克,19 世纪初丹麦的哥本哈根、葡萄牙的波尔多等城市都先后被宣布为自由港或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自由贸易区。当时开辟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目的,是借助这些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免除进出口关税,吸引外国商船,扩大转口贸易,发挥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19 世纪的后期,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欧洲殖民主义者不断向海外扩张,他们不仅在本国增设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以便对殖民地进行掠夺和开展转口贸易,还纷纷在殖民地或附属国开辟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以利输出资本,攫取更多的利润。1704 年英国把直布罗陀辟为自由港, 开展转口贸易,这是自由港由欧洲向全球扩展的开始。尔后以地中海经波斯湾、印度洋到东南亚地区一系列殖民主义者占领的重要港口,都先后被辟为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如十九世纪中叶,英、法帝国主义侵占了亚非国家的土地,先后将新加坡、香港、槟城、亚丁、吉布提等港口辟为自由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特区又有所发展,“凡尔赛和约”把波兰的但泽划为国际共管的自由市,市内设有免征关税的自由港区。在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和东南亚也相继建立了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如 1923 年墨西哥在蒂华纳设立的卡拉自由贸易区,这是美洲大陆最早的经济特区。一直是高筑关税壁垒、征税名目繁多、进出口手续繁杂的美国也在 1934 年通过了对外贸易区法
规,在沿海一些地区设置自由贸易区,并在 1936 年建立了美国境内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然而,自意大利在里窝那设立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 400 年间,特区数量和规模还是有限的。其特点是发展缓慢,经营单一, 主要活动仍然是转口贸易,并局限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及所属殖民地。据统计这期间全世界共有 26 个国家设置了 75 个不同类型的以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特区,其中美国、法国、德国开设的特区最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些重要的世界交通枢纽出现了新一代的自由贸易区。如 1948 年设立的巴拿马科隆贸易区,它们已不再单纯办理转口贸易
业务,而是创办许多贸易公司直接经营贸易。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际资本流向发达国家的同时,也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资本输出的竞争场所。
由于历史的原因,刚刚崛起的许多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它们希望不仅要巩固政治上的独立,而且在经济上也能独立、繁荣和富强,但是,这些国家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然而经济和科学文化比较落后,急需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来发展民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它们起初采取替代进口工业化和保护主义政策,这无疑对于保护和扶持弱小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减少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确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容易保护本国落后的工业部门,使国内企业得不到先进技术的装备,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妨碍了扩大出口,使得为了发展国内生产而进口技术设备所必需的外汇得不到补偿,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财政拮据。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60 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以替代进口工业转而面向出口工业,大力开展对外贸易,他们吸取发达国家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划出一定区域,用减免关税等优惠办法,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这是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20 世纪初发生的以电气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之后,40 年代又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垄断组织空前膨胀,资本输出量急剧增加,工业从大型、批量生产和劳动密集型向小型、多样化生产和技术密集型发展。由于这种产业结构的变革,一些发达国家需要将本国的“夕阳工业” 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并且,由于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经济扩张,也有将全套设备、整个工厂,甚至整个工业部门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转移到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恰恰需要这种转移,以便引进外资和技术, 增加就业,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工业,逐步改变传统贸易中单纯输出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状况。这样,发达国家侧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而发展中国家侧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正是在这种国际政治与经济背景下,产生了出口加工区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特殊形式。它既适应了国际垄断集团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商品和资本进行竞争的需要,也适应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正是经济特区兴旺发达的客观条件。
出口加工区是 50 年代末在欧洲最先出现的,1959 年爱尔兰在香农创办了
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然而直到 70 年代,出口加工区才在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得到蓬勃发展。可以说 70 年代是世界出口
加工区发展的黄金时代。截止 1980 年,全世界出口加工区已发展到 70 多个,
分设在 40 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70 年代末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发达国家为了发展尖端技术并保持在世界科技领域里的领先地位,利用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纷纷设立了将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与生产高度结合的新型的综合型区域——科学工业园区。它是近期新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是 1951 年正式创立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洲旧金山市南郊圣克拉拉县的“斯坦福科研工业
区”。该区在 60 年代已成为大学、研究机构和电子公司融为一体的新技术、新产业的科学工业园区。70 年代以后该地区发展更为迅速。如今,这里是美国高级技术研究和高级技术产品的中心,是美国许多重要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地,在 650 英亩的园区内,已荟集了近百家微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化工和制药方面的高科技机构,由其发源而成的“硅谷”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工业园区,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子工业研制中心。由于硅谷的顺利发展,美国各地掀起了建立科学工业园区的热潮。进入 80 年代以后,一些较早设立出口加工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工资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丧失了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再加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大大缩短, 若仍然设立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区,势必丧失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影响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那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 年代以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其经济技术水平已接近某些发达国家,因此他们的经济发展战略正在由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低级阶段向发展以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高级阶段过渡,即所谓处于经济“转型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的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模仿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出口加工区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开始有步骤地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如新加坡的肯特岗科学工业园区和台湾省的新竹科学园区就是在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时代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特区。但是,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科学园区的兴起仅是个开始,它的出现预示着一种新趋势,即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工业将逐渐失去优势,开始进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竞争行列。它们将通过兴办科学园区,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高新技术和人才,并运用本国资金,培养本国的高新技术人才, 以此为“捷径”缩短同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
目前,科学园区正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已建立的各类科学园区已达 100 多个,其典型形式的科学园区有:工业科学园区、科研工业区、新产业开发区、高技术园区、科学城、科学公园和硅谷等。世界上较有影响的科学园区有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法国的索菲亚·安蒂斯科学公园、英国的剑桥科学公园、美国的 128 号公路工业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
实践表明,科学工业园区对高科技的开发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依靠本国的技术力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成为建立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先驱地带,并在促进本国对传统产业技术的普遍升级、产品的更新换代及其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变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起先导和催化作用。同时,它又是扩大出口创汇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在其具有信息社会特征的组织形态中,人才大量集中,智力高度发挥, 信息快速传递,成果日新月异,人类才智的精华神奇般地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它又是一条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开拓型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成功途径。它代表了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一个很有希望的方向。此外, 它还有可能成为日后人类信息社会的一种城镇模式。
80 年代,我国在南方沿海也设立了经济特区,还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其沿海城市设立了自由港,从而使经济特区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以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国家,上述情况说明特区经济模式已受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普遍重视。目前,无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
展中国家,都设立了不少经济特区,而各种经济特区的普遍存在和不断发展, 也证明了经济特区是有生命力的。它已被公认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对外经济贸易的政策和手段,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特区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特点是发展迅速,成绩卓著, 突破了单一模式,为综合发展开创了道路,其范围遍及全球。
世界上的经济特区,总观其演变历程,可以归纳为 3 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商业型自由贸易区时期(封建社会后期~20 世纪 50 年代末),其经济活动重心,是进行商业性的转口贸易;第二阶段为工贸型出口加工区时期
(20 世纪 50 年代末~70 年代末),其经济活动重心是从事劳动密集产品生产为主的出口加工工业;第三阶段为科技、综合型的科学工业园区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其经济活动重心是从事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的高级出口加工工业。
世界经济特区的历史演变告诉我们,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和发展,同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经济特区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发达国家,经济特区的历史几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一样悠久。为了适应生产的国际化和商品输出的需要,资产阶级冲破了民族闭关自守的屏障,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世界市场,相继出现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等世界性的经济特区,这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是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重要特征商品输出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