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陆桥运输
“大陆桥运输”(Land Bridge)是指利用横贯于大陆的铁路或者公路, 乃至航空运输系统作为中间桥梁,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把大陆两端的海洋(港口)连接起来的联合运输方式,即海—陆—海的连续运输。它可有海—陆(铁路)—海、海—陆(公路)—海和海—陆(航空)—海三种形式。但是,不论哪种形式,一般都是以集装箱为媒介的,即以集装箱这种运输方式完成其相互间的连接贯通。故它又名大陆桥集装箱运输。
大陆桥运输,在途中一般均要经过两装两卸,若采用传统的海陆联营方式,则会加长运输时间,而且会大大增加装卸费用和损货率,而以集装箱为运输单位,可简化理货、搬运、储存、保管和装卸等操作环节和过程。集装箱是经海关铅封的,中途不必开箱检验,可以迅速而直接地转换运输工具, 是开展大陆桥运输的理想形式。从这个意义讲,大陆桥运输既是当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亦是集装箱运输开展以后的产物。大陆桥运输给海洋沿岸国家(地区)、特别是太平洋和大西洋区域各国(地区),亚欧两洲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捷之路,从而也给有关国家(地区)带来良好的收益,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繁荣。
世界大陆桥集装箱运输是从前苏联和美国开始的。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西伯利亚大铁道修通后,即把大西洋沿岸国家的铁路线和太平洋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港连接了起来,日本的部分国际贸易(货物)即利用这大陆桥进行运输,不过,那时不是集装箱运输,而是传统的海陆联运。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大型集装箱运输的条件不断成熟,大陆桥运输的组织管理、计费原则和运输线路相继得到解决。1967 年,由欧洲经西伯利亚铁路发往日本的第一批集装箱货物联运获得成功。1971 年,远东航运公司利用商船装运集装箱货物,开辟了日本—前苏联—欧洲的海陆(铁路)联运,至此, 西伯利亚大陆桥正式开通。
1967 年 6 月,以色列侵略埃及,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导致苏伊士运河封闭,航运中断;其时,巴拿马运河又值堵塞,远东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货运船舶不得不改道,绕航非洲好望角,或者南美的麦哲伦海峡,致使航运距离和运输时间倍增;加上,当时世界石油价格上涨,航运成本猛增,却又正值集装箱运输的勃然兴起,值此之际,美国大陆桥运输于 1967 年应运而生。
将原来全程海运,改为海—陆—海大陆桥运输方式,可以缩短运输里程, 减少运费,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货物运输,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如以日本横滨港至英国伦敦港为例,若全程海运,西行航线经过苏伊士运河,是 11,235
海里,绕道非洲好望角的,则达 14,788 海里,东行航线经巴拿马运河,是
12,352 海里,绕道南美麦哲伦海峡的,竟达 17,000 海里;如采用美国大陆
桥运输路线,全线航程仅为 11,225 海里,比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缩短航程12,27
海里,比绕道好望角的,则缩短 2,436 海里航程,至于绕道南美麦哲伦海峡的,缩短里程更多。虽然,大陆桥运输比全程海运多两次装卸,但由于运输距离大为缩短,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列车,故运输时间仍然能比全程海运节省 7~8 天,运输费亦便宜了 10~25%左右。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普遍地受到重视,大有继续发展之势。
目前,世界主要的大陆桥运输线有 3 条。一条是美国大陆桥运输线和加拿大大陆桥运输线,由于两者是平行的,且都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陆
通道,情况相似,可统称北美大陆桥运输路线。另一条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波罗的海以及黑海的前苏联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路线,因地跨欧、亚两洲,故又称欧亚大陆桥运输路线。第三条则是我国最近修建成的新欧、亚大陆桥运输线,也叫第二条欧亚大陆桥运输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