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也是成组运输中一种高级运输形态,因其具有许多优越性,因此受到航运界的广泛重视, 被认为是“航运业的一场革命”,业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运输形式。

集装箱是用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轻金属制成的。它是根据国际集装箱的各种参数和规格制造的,因而特性明显,规格正确,使用与周转方便,还利于机械操作。根据规定,标准化的箱体其高度为 8 英尺,宽度也为 8 英尺,

长度是 20 英尺。此外,最常见的还有长度为 30 英尺与 40 英尺的等几种。用途不一样,集装箱的构造就不同。装运液体的,是一只巨型的槽子,且备有输出、输入管道;装载粒状货物的,上、下部则装有输入和漏出的孔道;装运水果、蔬菜之类的集装箱安装着调节空气的设备;装运肉食品的,则安置着制冷设备。需要装运的货物,可以在生产地,也可以在货物集散地装箱, 尔后由起重机装到货车上,或装有轮子的架子上,然后运往码头,再用起重机将货箱一只只地吊上货船,整整齐齐地堆叠于货船的上、下甲板上。一般情况下,装运集装箱的货船是用宽畅的甲板代替货舱的。

集装箱运输虽系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但其基本理论和做法早已有之。据史料记载,古罗马帝国和我国古代,运输兵器、弹药和贡品等使用的器皿就是原始的集装箱,先将物品装入木箱或铁箱再运输的。这样做,不仅利于搬运装卸,而且可以避免途中的损坏与偷盗,比较安全可靠。19 世纪后期, 英国出现了一种装有活动框架的载货工具,专门为运输棉纱和棉布服务,每一框架可以装运 10 包棉纱,或者 20~40 匹棉布,称作“兰开夏框架”,是集装箱的雏形。正式使用集装箱则始于 20 世纪初期。1900 年,英国铁路上首先出现了简单的集装箱运输,尔后不久,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在铁路上也相继效法试行。1928 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世界公路会议”上,一些学者作了在国际交通运输中使用集装箱的大胆论述和倡议。同年,欧洲各铁路公司间签订了有关集装箱运输的协定。1930 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组织——国际集装箱协会,负责研制集装箱规格标准和广泛的宣传工作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军事行动中也开始使用集装箱运输。但是,由于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间的激烈竞争等原因,相当一个时期内,集装箱运输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不前。直到 1955 年,在美国,运费低、速度快等铁路运输的优势与“门对门”的公路运输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试行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后,集装箱运输才迅速地发展起来。陆上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影响和带动了海上运输的发展与变化,并为海上集装箱运输提供了基础和借鉴。1956 年 4 月,美国海陆运输公司将油轮改装成的集装箱船, 在纽约至休斯敦的航线上首航获得成功,在 3 个月的试航期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果。这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从此以后,许多国家群起效仿,集装箱运输犹如雨后春笋,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地区)已建成集装箱航线 500 多条,集装箱港口 250 多个,

近千个泊位,集装箱船 1,500 多艘。1982 年,全世界集装箱运量已达 4,200

万箱(TEU),约合 4.5 亿吨,占当年杂货运量的 60%左右。年运量超过 100 万箱的国家和地区已有美国、日本、英国、荷兰、香港、新加坡、我国台湾省、德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和韩国等 10 多个(见表 9-3)。可见,集装

箱运输在世界海洋运输上已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集装箱运输的飞快发展,为了适应各种运输方式和多种货物运输的需要,集装箱的种类也愈益多样化。按结构,可分为固定集装箱和折叠集装箱;按质地,可分为钢质、铝质和玻璃纤维集装箱;按运输方式,可分为海陆集装箱和空陆集装箱;按用途,则可分为适于装载一般杂货的密封集装箱, 适于装运怕热、怕潮、保鲜货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的通风集装箱,适于运载怕寒、怕冻货物或在寒冷地区运输的保温集装箱;适于肉类、水

表 9-3 世界 20 大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表

单位:万箱( TEU )

港名

1988 年吞吐量

港名

1988 年吞吐量

香 港

403

汉 堡

162

新加坡

335

长 滩

154

鹿特丹

320

安特卫普

147

高 雄

308

圣胡安

142

纽 约

210

东 京

140

釜 山

209

横 滨

139

神 户

190

费利克斯托

128

洛杉矶

185

不来梅合港

113

基 隆

167

西雅图

105

奥克兰

100

勒阿弗尔

80

果等冷藏食品和特种化工商品等的冷藏集装箱,适于装载超重、超长以及体积庞大货物、箱顶可以开启与关闭的开顶集装箱,适于装载牲畜等的箱壁可以改换栅栏式网壁的板架集装箱,适于装运油类、酒类和液体化学品等的箱壁密封、上下有进出口管孔的液体集装箱,适于装载各种有特殊要求或特殊货物的专用集装箱(如散装集装箱、衣架集装箱、原皮集装箱等),等等。

集装箱运输之所以获得如此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当今世界运输业中至关重要的专业化运输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备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比较的优势,归纳起来,主要有 3 个方面:其一,装卸速度加快,车船周转迅速,运

行时间减少,劳动生产率提高。据统计,一个国际标准集装箱(高 8 英尺、

宽 8 英尺、长 20 英尺),每一循环的装卸时间约只需 3 分钟,每小时可装卸货物 200~400 吨,而一般货船如采用传统方式装卸,一个工班每小时装卸货物仅约 35 吨。这就是说,前者是后者的 10 倍左右,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即

因装卸在港区停泊的巨轮一般长达 10 天左右时间,如果采用集装箱运输,大致只要一天时间,装卸时间缩短达 90%。由于非生产性停留时间缩短,车站、码头等的使用效率随之提高,它们的装卸和吞吐能力即行扩大。货箱经验关铅封后,一票到底,途中不必拆箱检验,且便于直接换装。加之减少搬运次数,简化填表和检查等货运手续,中间环节减少,致使运输时间缩短,加快货运速度。此外,由于货箱能够堆垒与稳放在甲板和货舱内,从而扩大了船舶的容量和装载量,无形中提高了货船与码头的利用率。其二,节省多种费用,降低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运输的装卸效率颇高,车船周转很快,运行时间又短,因此,营运费用大为减少。从英国伦敦“国际集装箱运输会议”

传出的信息得知,营运费用只相当传统货船的 25%~50%;装卸费用也可降低,以美国言,普通货船每吨的装卸费约需 15 美元,标准集装箱每吨的装卸

费仅为 10 美元,而大型集装箱(长度为 40 英尺的大集装箱)每吨的装卸费

只有 2.5 美元,可以节省六分之五的装卸费。集装箱是个强度很大的外包装, 一般情况下,货物的外包装可以简化,乃至不必进行。因此,节省了包装用料和费用,根据日本国的资料,包装费一般可以节省 50%以上;箱运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的,计数、计量、整理、检验、交接、转换、保管等操作手续得到大量简化,运杂费必然大量减少;另外,集装箱实现了“门对门”的运输要求,对仓库的压力减少,尤其是内地仓库可以少建或不建,节省建造仓库的大量资金。所有这些,使货运成本大为降低。据匡算,比传统货运方式节省 20%~40%的运费。其三,货损、货差减少,货运质量提高,经济效果良好。集装箱是个结构坚固、强度和硬度都很大的容器,对于货物具有颇好的保护作用,即使途中多次换装或长途跋涉,货物很少损坏。而且,一般的集装箱都是密封防水的,既不怕风吹日晒、雨淋电打、水湿霉变,也不易被拆搬与偷盗,加上,它是多方式的联运,往往直接换装,实行“门对门” 的运输,中间环节相当简化,货损、货差必然相对减少,亦不易丢弃失落。例如,我国出口日本的金鱼缸,过去一般运输时,破损率高达 50%上下,而采用集装箱运输,则降为 0.5%左右,基本上保证了货物的完整无损。相对言,集装箱不仅易于经营管理,而且又安全可靠,可以节省可观的保险金额。由于货运速度变快,货运时间减少,货物在运输途中转换周期亦随之缩短, 加速了资金的流动和周转,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集装箱运输利于装卸机械化和自动化,省去人力的来回搬运,大大减轻了车站、码头、机场等处装卸工人的劳动强度,使运输工人从繁杂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集装箱运输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购置或制造集装箱和装卸机械,开辟堆场,修筑码头,建设中转站等均需大量投资。又如,运输途中,往返货运量难以平衡;相当部分货物不适宜集装箱运输, 或者运输时极不经济。此外,一些港口条件差和内陆运输不发达国家更是难以开展。

基于集装箱运输具有速度快、时间省、成本低、质量高、使用便、效益好等优点,加上能把海、陆、空有机结合起来,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联接纽带,组成多形式、连续性的联合运输,因此,在国际运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工业发达国家早已开展,而且已经普遍使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在迎头赶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航线上业已集装箱化。

目前,世界上集装箱航运贸易地区主要是北美、西欧、远东(以日本、香港和新加坡等为主)和澳大利亚等。主要集装箱运输干线有:远东—欧洲集装箱航线(又称印度洋航线)、北太平洋集装箱航线、北大西洋集装箱航线、远东—澳大利亚集装箱航线、大洋洲—北美集装箱航线和欧洲、地中海

—西非、南非集装箱航线等 6 条,围绕这些干线又分出若干条支线,形成集装箱运输网络。这些干支线组成的集装箱运输网是由中转港把它们联结起来的。当今,各地区主要中转港有:远东地区以我国台湾省的高雄和香港为中心,联结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地区);东南亚地区是以新加坡为中心,联结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亚丁湾口的索科特拉岛,联接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和非洲东海岸;马耳他岛联结地中海、黑海沿岸各港;波多黎各和牙买加,联结加勒比海和南美各国。

起步晚、发展快是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重要特点。1956 年,我国在沿海、内河及其铁路运输间的水陆联运和江海联运中进行了小型集装箱的试验和探索,接着从 1973 年 9 月到 1975 年年底,开辟与试航了我国第一条集装箱航线,即上海、天津至日本横滨、大阪、神户的航线,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尔后,又先后开辟了中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美国等集装箱航线。由于对外开放和外贸、外援等的迫切需要,目前,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和福州等港口均建有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并开展着集装箱运输业务。1985 年,全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吞吐能力已达 40~50 万标准箱。1986 年沿海各港口完成国际集装箱吞吐量 424 万吨。与此同时,还开始制造集装箱,并建立了一支相当规模的集装箱船队,包括拥有先进的滚装滚卸船舶,其中上海远洋公司的集装箱船队业已成为世界 20 个大集装箱航运公司与船队之一,颇

具实力。至于香港和台湾省的集装箱运输,可谓相当发达。以 1988 年为例, 香港年吞吐量达 403 万 TEU(标准集装箱),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运输港口;台湾的高雄,发展神速,1988 年吞吐量亦达 308 万 TEU,居世界前列。

发达的集装箱运输在陆运和空运中亦得到了发展,一些重要的国际航空线和国际铁路线上,也普遍地采用集装箱运输,或者与海运集装箱运输结合起来,例如远东—欧洲集装箱海运航线已经运用西伯利亚“大陆桥”进行集装箱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