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的理论,日益为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也愈来愈被广大公众所共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能战胜封建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靠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创造了比过去任何社会发达得多的社会生产力。非常清楚,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差异,实际上是人们掌握科学技术多少的差异, 生产力的不发达,就是科学技术的不发达。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前进,
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进步、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将愈趋重要。例如,上海的总体水平大约相当于国际 70 年代的水平,差距不小。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上海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小,1976~1989 年的 13 年间仅为 26.92%,也就是讲,工业产值的增长有 73%是靠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取得的。而发达国家早在 50~70 年代,技术进步贡献率已达 50%~70%, 最近 10 年又上升到 80%左右。总之,科学技术在经贸活动中的作用有日益增大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狭小的资本主义国家,只得以抢占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办法寻找出路。据测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约有 1/3 的产品要依赖国际市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影响和经营范围亦有所扩大,竞争能力得到加强,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加快。全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达到惊人程度。1952 年,全球国际贸易总值是 600 余亿美元,1975 年飞速增长到 9,000 亿美元,激增 13 倍多。1991 年世界国际贸易总额高达 3.5 万亿美元。不仅如此,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货物结构、贸易方式和地域范围以及各个国家、地区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作用等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使社会经济进步,国际贸易获得发展,而且使国际间、各个国家与地区间的国际竞争日趋复杂和激烈,特别是电脑等电子技术普遍应用与推广,交通运输愈趋现代化,致使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有所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步消失,加上新原料、新材料的不断开发,促使天然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价格下跌,而工业品等的价格则上扬,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甚为不利的竞争地位,不少国际市场逐渐被发达国家抢占。例如香港地区与我国内地毗连,其市场上的水果、蔬菜等新鲜的物品,历来由我国广大内地供应的,而近些年来,远隔重洋的美国等国家,则利用其先进的速冻、压缩、仓储和保鲜等新技术,以及快速、发达的通讯和交通优势,将蔬菜、水果等食品运送到香港市场进行倾销,一度挤抢了我国内地对香港的果、蔬市场。足见,科学技术既是经贸发展的强大动力与后劲,亦是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至关重要“武器”。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已从单纯的有形贸易,逐步发展扩大到无形贸易这一重要领域,科学技术即是这一领域里的重要“成员”,它虽然是一支新军,但其前景广阔,意义深远。战后的日本国,即是通过国际技术贸易这一重要内容与渠道,把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购买回国,经过吸收、消化,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日本国吸收性战略”。据了解,1950~1975 年间,日本国大约用 80 亿美元的巨资引进了国外近 3 万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 1950~1970 年的 20 年时间里,使日本获得了世界上几乎半个世纪来开发的全部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大大促进、加速了日本国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其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据有关方面估算,约达 1,800~2,000亿美元。这一成功做法与经验,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识与效法。 1978 年以来,我国一改长期来锁国闭关之态,奉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强
与国际社会的交往,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引进新型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对老企业的设备与工艺等的更新和改造,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档
次,新产品也不断涌现,致使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在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商品的品种与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创汇能力等方面,展现了新的前景, 贸易范围和贸易金额更是与日俱增。1980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是 400 余亿元,1991 年已达 1,300 多亿元,增长 3 倍多。我国已与世界上 180 多个国
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已由 1985 年的第 16 位
上升到第 14 位,缩短了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在国际贸易水平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