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才和技术等其他劳务

国与国之间的人才流动自古以来就有,它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才流动也应象技术转移一样,由高水平的地区向低水平地区流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技术、经济,除了提供技术及其设备以外,还应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人才。可是,在近几十年里的人才市场中,却是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人才在不停地向发达国家流动,形成了与技术流向相反的技术人才逆向性转移。从国际人才市场上获益最多的要数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据统计,仅 60~70 年代,3 国合计流入约 100 万人。从地区来源来分析,亚洲是最大的人才外流地区,占 51

%,其中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占很大比重;非洲占 7.4%;拉丁美洲占8.8%。再从发展中国家流出的技术人才的职业构成来分析,约 25%是工程师,20%是医生,10%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此外,女护士向先进国家移居的也很多。从这些人才的经济价值来看,以直接价值计算,据 70 年代估算,由于

社会科学家外流而造成国家损失每人达 23,000 美元;技术人员和物理学家、医生每人达 44,000 美元。那么,据此估算,1982 年发展中国家的专门人才外流到美国的数目等于使这些国家损失了近 4 亿美元,而美国因此而得到的利

益是节省了大量的教育、培训等费用,这些费用估计达到 9 亿美元。

人才的逆向移动是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所造成的。经济技术发达、生活水平高的地区往往对人才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很多发达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纷纷实行优惠政策, 更增加了发达国家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人才的逆向移动,又一再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在人才促进经济技术间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因此这种逆向人才转移对发展中国家无疑是雪上加霜。

技术贸易、技术转让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古代就已出现了技术知识在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技术交流发展极其缓慢,

基本上局限于本国甚至本地区之内,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国际技术转让才开始有所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以后又人为地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技术交流。不仅如此,交战国之间还相互没收对方的专利权,封锁那些具有军事意义或潜在军事意义的技术情报。国际技术转让真正得到广泛的发展,并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内的技术传播,那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别是 50 年代中期以后。据统计,国际技术转让额,1964 年约为 25 亿美元,

而到了 1985 年,世界技术转让额估计已达 500 亿美元,20 年中增长幅度达 20 倍左右。国际技术转让的迅速发展、世界科技市场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在于,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技术转移加速规律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它有如下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的科技革命。它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几乎使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使整个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科学和技术门类越分越细,联系越来越密切,协作范围亦越来越广泛;这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也最为深远。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诸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在这个基础上相继建起,它使社会物质生产面貌为之一新;它使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协作进一步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主导因素由商品、资本向技术转变。国际分工的方式在商品贸易的基础上,增加了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包括海外投资、技术转让、劳动力转移;它使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和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贸易急剧增长。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特别是近百年中,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技术革新从酝酿到发生所需要的时间逐渐缩短,即从本世纪初的 30 年下

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16 年,进而进一步下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9 年,随着技术发明速度的加快,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新技术就会不断增多。据估计,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科技新发明和新发现比过去 2,000 年总和还多。不仅如此,科研生产周期也在不断缩短。据报道,1829 年发明的电动机,花了 57 年的时间才投产,生产出产品来;以后,无线电从发明到投产花

了 35 年时间;电视机从发明到投产只花了 12 年;而 1948 年发明研制的晶体

管只用了 5 年时间就完成了中试过程,开始投入生产。科技发明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科研生产周期的不断缩短,为世界技术市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远古到古代,再到近代,直至现代人类历史的发展,技术传播所用的平均时间,随着历史的前进也在不断缩短,呈现出一种加速运动状态。我国古代文明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曾经历了半个世纪才传到欧洲; 养蚕织丝技术则更是历经坎坷,度过了漫长的 18 个世纪的光景才被欧洲所引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技术在各国间的传播和转移时间渐渐缩短。1844 年美国发明的有线电报于 1869 年在日本落户,共花了 25 年时间;而半导体三极管技术 1950 年才由美国发明,4 年之后就被日本所引进。同时,随着技术在国际间的传播不断加快,传播媒介的不断改善,使各国都卷入了国际技术市场,加入了技术竞争、保护、摩擦行列之中。为什么科学技术在国际间的传播速度会越益加快呢?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本身的性质和传输的方式及其能力的扩大。从世界技术转移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可粗略地将其划分为 4 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技术时代。原始时代的技术,

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无到有地诞生,而且总是围绕着生存——衣、食、住、行方面进行的。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极端落后,即使经过漫长岁月才诞生的技术,也只能存在于自然封闭状态之中。第二阶段是工匠技术时代。公元前 3,000~4,000 年左右至 16 世纪,陆续出现了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等世界文明地区,在这个时代开始出现了文字,使得后人得以清楚地了解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情况,同时也扩展了人类技术知识的积累、储存和传播的能力。古代多数技术的发明创造,都是工匠们的经验积累的结晶。诸如制陶、酿酒、榨油的工具,军事或农业用的铜铁器具,砖瓦建筑技术等等,无不出自工匠之手。即使知识形态的古代技术也只是关于技术工艺、方法的直接描述,或者是关于技术使用的经验规则。加之这一时期的交通工具极其落后, 技术的传播媒介也只能通过步行和骑马,以言传身教和简单的语言方式进行。所以,这一阶段的技术转移时间平均在 400 年以上。第三阶段是近代工业技术时代。工匠技术向近代工业技术的转变是从 15、16 世纪开始的,主要是在 18 世纪工业革命实现的。在这阶段,世界科技经济中心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这个体系是建立在各种专业技术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的。工匠的技艺、技巧在近代技术创造中虽然仍有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却相对降低了,以技术活动为职业的工程师在发明创造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虽然仍需经验、知识、能力和各种工艺方法等,但同时需要人们所创造的各种机械的物化技术。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技术创造活动的专业化, 以及传输能力的扩展,技术转移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以言传身教方式传播,而且以图书和物化技术方式进行。加之,人们对技术转移过程的能动干预也逐渐加强,有关技术转移的法制和机构逐步建立,如:专利制度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科学技术刊物的产生(1665 年)和科技情报刊物的产生

(1830 年);一些国际性度量衡制的建立等等,加速了近代工业技术在各国间的传播。据统计,这个时期世界技术在各国间的平均转移时间为 100 年以内。第四阶段是现代科学技术时代。19 世纪以后,开始了近代工业技术向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的根本转变。在此期间,世界科技经济中心逐渐从西欧转移到了美国。科学技术大规模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过程越益加快。而且,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出现了分化, 分为技术硬件——工具、机器、设备与装置,和技术软件——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式、使用过程和程序等等。这一阶段,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出现了更先进的物、能传输工具:飞机、汽车、火车等,以及信息传递工具: 电子计算机、现代化视听设备和通迅卫星,等等,使技术转移方式发生了革命。加之,洲际图书情报、计算机网络联机系统的出现,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有关机构的建立,在空间上缩短了各国之间转移技术的距离,在时间上则逐渐趋于同步,使得许多新技术不存在先在当地传播,后向他国传播问题,而是同时传播。人们在世界各个角落,无须挪动半步,就可获得最新技术信息, 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易。通过最快速的运输工具,将物化技术从地球一端送至另一端。

世界技术市场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概念, 它指的是技术作为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世界技术市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把世界各国的科学研究与开发、交换和应用的各个环节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条件下联系起来。随着传递工具的现代化,世界技

术市场把国际竞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当前世界技术市场主要还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约 80%以上的技术贸易额集中在他们手中。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又首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它们的技术贸易额占了发达国家技术贸易总额的 90%以上。当前,美国仍是世界技术市场上的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虽然它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的技术贸易额中的比重从 60 年代的占 60%左右,下降到 80 年代的 50%左右,其中尖端技术额的比重从60 年代的 75%,下降到 80 年代仅占 37%,但它仍不愧为当今世界技术的最大卖主,而且连年享有顺差。在 60 年代,美国技术输出与输入之比为 10∶1, 到了 70 年代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但进入 80 年代以后,其技术输出与输入之比竟达 21∶1。美国的技术贸易主要集中在电子、精密仪器、航空、有机化学等行业,而且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合资经营方式进行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缓慢,技术贸易的增长也不快,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技术贸易额比重一直徘徊在 60%以下,而且收支基本平衡,略有出超。英国的技术输出也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向其子公司进行的, 其中对美国的技术贸易占 27%,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占 22%。英国在发展高级尖端技术方面花了很大的力量,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实用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日本、德国和美国。而且其尖端技术对本国的的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显著,还不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在吸收英国的高级技术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显著。除了美国和英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技术贸易额都是入超的。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技术贸易收入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以 5 国之间的贸易为主,约占到整个技术贸易收入总额的 40%以上,法国甚至高达 79%。而日本技术输出的主要对象则是世界其他国家,70 年代占其技术贸易收入的 66%,而与英、法、德、美4 国的技术贸易收入只占总收入的 14.4%,到了 80 年代,日本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输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已占到其技术贸易总收入的 81.5%,而对世界主要技术贸易国的技术输出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为 10.7%,由此可见,日本的技术贸易输出战略目标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独立以后,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也想大力开展技术贸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至今还只占世界技术贸易额的 10%左右。据估计,1975 年发展中国家支付的技术引进费用约为 11 亿美元,1985 年增为 60 亿美元,每年平均增加 15%~20%,而且发展极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目前技术引进费用超过 1 亿美元以上的国家有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等。根据调查,70 年代末,14 个发展中国家的 7,187 项技术合同中,轻工纺织等占 57%,化工、冶金、机械占 26%,其他产业部门占 17%,但是,据近期资料表明,现代工业部门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中的比重正在不断增长,尤其是机械、石油化工、冶金、轻工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自 70 年代末期以来有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对外输出技术,从目前情况来看,技术输出也只限于一些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南朝鲜、印度等。据统计,印度技术输出收入额 80 年代每

年约为 2,500 万美元,并在国外开设了 115 家合资企业。阿根廷、巴西、墨

西哥 3 国的技术出口,主要以专利许可证、咨询、技术援助合同、工业和民用建筑项目、工程服务等方式进行,技术出口的对象基本上是拉丁美洲国家。

前苏联和东欧诸国近年来技术引进发展迅速。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以

各种方式从西方引进技术达 3,500 多项,每年向西方支付的引进技术费约为

5 亿美元。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取得西方技术主要是通过工业合作,包括许可证贸易、成套设备的进口、合作生产、补偿贸易、联合研究、联合投标、合资经营,等等。与此同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大力发展了技术出口贸易,据估计,它们向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提供的许可证技术合同价值约在 4,000 万美元以上,其中捷克和斯洛伐克约占一半。东欧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技术项目也不少,其基本形式是以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和工业合作进行的。

科技合作及其交流是技术转让的高级形式,它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因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有些项目,如宇航、核能、环境保护等远非一个国家的力量所能及,必须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才可能共同承担、解决。在世界技术市场上,西方发达国家既加强了竞争, 也在一定的条件下加强了合作,如西欧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在宇宙研究中进行合作,并成立了有关研究组织,美国与西欧国家的科技合作,主要是非官方物质的活动,而且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自七十年代起,东欧国家从过去以交换技术资料为主的科技合作转向以共同研究为主的形式;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技术合作,是想建立自己的科学技术潜力,实现集体自力更生的构想。东、西方的科技合作近年来也发展较快,特别是 1978 年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我国先后同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典、美国、芬兰、澳大利亚、希腊、丹麦、比—卢经济联盟、日本、挪威、荷兰、奥地利等国签订了政府间的双边科技合作协定,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合作亦有了新发展,同东欧国家的科技合作已从恢复逐渐走向稳步发展。此外,我国和以联合国系统为主的国际科技组织之间的多边科技合作与交流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有关科技组织还加入了 85 个国际科技学术组织,同各国科技界进行着广泛的多边科技合作和交流。

当今世界技术市场具有 5 大特点。首先垄断化程度极高,从技术贸易的格局来看,当今世界技术的主要供应者是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技术经济大国及其垄断联合组织。技术贸易的垄断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技术价格高昂,交易条件的苛刻,甚至将一些不合理的条件硬塞在技术交易之中,甚至将过时淘汰的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由此,转让者牟取了垄断利润。其次,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市场上成为主导力量,由于跨国公司资本雄厚,技术先进, 不仅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技术的 90%,而且占了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 75

%。跨国公司不仅把生产,而且还把研究与发展日益转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世界技术市场,而且极不平衡。一般来说,物质生产技术由北方流向南方,西方向东方转移,而技术人才则是由南方向北方流动,东方向西方迁移,北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基本上是高层次的垂直型技术交流;南方和东方国家之间技术转让则多数是低层次的水平型技术转让。其四:技术市场竞争激烈,一方面,一般技术表现为自由化倾向加强, 以期带动商品。资本的输出;另一方面在高级技术领域则表现为摩擦的加剧。发达国家之间围绕着尖端技术的开发和建立技术垄断体制而展开激烈竞争; 南、北关系中的技术摩擦特点是以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过程中形成的摩擦为中心;东、西方技术摩擦的中心在于军事技术和尖端技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两重性,用于经济可发展经济,提高竞争力;用于军事,可加强军事力量,巩固政治地位。为此,各国在努力开发尖端技术的同时,都

防止尖端技术流入他国。其五,国家加强了对技术转移的干预,国家的政策和组织一方面是鼓励技术交换,另一方面又是制约这种交换的,政府力求把它们对技术转让的调节影响扩大到国界以外的地方去,以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

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各国为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纷纷采取对策加速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据统计,美国制造业的科研费用75~80%用于最有前途的知识密集型部门和与其相关的部门,为此美国高技术产品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1983 年为 7%,1993 年将上升到 10%。日本对新技术革命一向重视,某些项目已走在世界前列。1980 年日本提出了以“技术立国”代替“贸易立国”的国策。1984 年 7 月,通产省在开发尖端技术和信息化方面又制订了新法,提出了 17 个开发项目,重点放在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三方面,并计划把研究和开发的开支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4%。西欧诸国已痛感在新兴科技领域大大落后于美、日,在国际竞争中有许多方面处于劣势,因此,为重振雄风,近年来加强了对这一领域的投资拟赶上美、日。法国科研费用从 1980 年的 530 亿法郎增加到 1985 年的 800

亿法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5%。英国在 1982 年 10 月提出了高级信息技

术发展方案,从 1983 年始为期 10 年,投资 3.5 亿英镑以发展英国高级信息工业。东欧各国也极为重视发展新兴科学技术,并把电子学、综合自动化、原子动力技术、新型材料工艺、生物工程定为他们各国优先发展的项目。此外,目前西方各国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硅谷”、“硅岛”、“科学园区” 等高技术密集地区,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风险投资、支持风险企业,以加速发展和运用新型科学技术。

在世界技术发展潮流面前,各国既加强了竞争,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加强了合作,使国际技术转让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向高精尖、智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技术流向越益多极化、技术结构向北高南低和西多东少、多层次综合体方向发展。世界技术交换格局,仍然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有所改善,但南北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其中,美国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不失为世界技术转让的霸主,在民用技术、应用开发技术方面与日本、欧洲的摩擦将进一步加深,高精尖技术的保护主义将日趋加强,地区性技术合作交流日益增强,使世界技术市场大有出现多中心技术集团鼎足之势。在物质生产技术市场上,在军事、宇宙开发领域,包括海洋开发和原子能技术,美国将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不仅西欧、日本仍需要美国的保护,即使以前的苏联在加速开发军事技术的情况下,也只能在一般常规武器生产技术方面与美国抗衡。在尖端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包括电子技术方面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激光、光通信、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工程、新材料、家用磁带录像机、视频照相机、影视唱片、个人用电脑、产业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美国、西欧、日本将展开一番激烈的争夺。

在科技合作市场,已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战略防御计划研究和开发集团和以欧洲尤里卡计划为中心的西欧科技合作开发集团。此外,还有一些国际性的、地区间的、各国双边和多边的科技合作单个项目,包括西方国家间, 东西方间和南北、东北方国家间的技术合作。不过这些均是在服从大集团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有条件的合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发展中国家在物质生产技术市场上尚有一席之地的话,那么在科技合作市场上尚无立足之地。

在技术人才市场上,发达国家之间将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争夺人才之战。特别是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政府已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吸引更多的世界科技精英为本国服务。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内, 将有更多的人才流向这些国家。技术人才的来源,基本上还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南方流向北方,从东方移向西方,这种逆向性的技术人才转移,即使有政府间的双边安排,仍将继续恶化下去,它将成为南北和东西方国家技术摩擦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