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治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会对国际贸易活动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产生影响,而涉及面更为广泛、影响程度更加深刻的则数政治因素。局势是否稳定,有否全球或局部战争,国家(地区)执行什么样方针、政策和奉行何种外交路线,参加政治、经济联盟与否,属于何种社会经济制度,哪个政党、集团执政,谁来掌权等,均会非常明显地影响社会、经济和贸易。

1945 年,德日意法西斯被打垮,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后,全世界出现了和平环境,这就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迅速,有的甚至超过 10%,成为世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国际贸易也突飞猛进,出现了空前繁荣局面。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欧国家为了抗衡美国和前苏联,于 1958 年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强了相互间的专业化和合作化建设,协调了其间的内部贸易关系,并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使他们之间的贸易比重直线上升,而对美国的贸易日益减少, 开始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机袭来,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为了摆脱困境,欧洲共同体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政策,如扩大阵营(从起始的 6 国,发展到目前的 11 国),不断扩大与发展

中国家、前苏联的贸易往来等,到 80 年代中后期,欧洲共同体的国际贸易额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东南亚国家于 1967 年成立了区域性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政治上坚持相互协调,经济上加强联系协作,使各国经济和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世界许多重要石油生产国家,为了使石油生产与销售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石油利益,发起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逐步统一石油生产数量、销售数量和出口价格等,不仅实现了他们的初衷,而且为稳定世界石油市场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地区经济组织对发展各国、各地区经济,促进对外贸易,改变进出口贸易结构等,都有重要影响作用。

我国的对外政策亦直接影响经济贸易活动。1950~1960 年,我国倾向前苏联,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成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60 年代以后,由于前苏联政府政策的突变,双方关系全面紧张,两国间的贸易中断。总观 80 年代以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闭国锁关”政策,对外的经贸活动很少,我国国际贸易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 1%。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实行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利用外资,努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使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国际贸易亦出现了蓬勃开展的大好局面,我国很快成为世界新的国际市场,随之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也极迅速地上升到第 14 位,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无论是地区性的局部战争,还是全球范围的大战,对于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均会产生严重影响。西亚地区的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历时 8 年有余的“两伊战争”,由于战事的严重摧残,两国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不只使两国间的贸易活动中止和石油出口剧减,而且导致国力衰败,资金短缺,进口商品大减,国际间的贸易,无形中也受到很大冲击。尤其是伊拉克,海湾战争以来,受到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禁运与经济封锁,油井遭到很大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石油生产陷于瘫痪,从西亚地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与出口国,一下子变成“无油国”。按乐观的预测,其石油经济起码要经过数年的努力才能得到恢复。这种状况,除对伊拉克本身产生深远影响外,就是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的石油经贸活动,亦将产生很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