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埃及
埃及。货币名称:埃镑。
埃及位于地中海的东南岸,非洲大陆的东北部,地跨亚、非两洲,其中大部分位于非洲境内,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角。埃及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接苏丹,西连利比亚,地当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历来是附近广大地区内民族迁移和贸易交往通道,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后,这里的战略地位就更为重要。
在非洲和阿拉伯诸国中,埃及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国家。面积约为 100.2 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 2,700 公里。埃及现有
人口 4,500 万,在非洲仅次于尼日利亚,居第二位。其中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 92%,其他有柯普特人等,绝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埃及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45 人,但全国约 94%的人口集中在尼罗河两岸、苏伊士地峡和沙漠中的少数绿洲上,而这些地区的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4%左右,因此,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 1,200 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而广大沙漠地区面积占全国的 96%,人口却仅占 6%。本世纪以来,埃及人口增加了 3 倍,人口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已受到多方面的重视, 但自然增长率迄今尚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埃及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占全国面积的 96%,全境根据气候和地形的不同可分为 5 个自然区。其一,尼罗河谷地及尼罗河三角洲区。尼罗河干流自苏丹入境后,自南向北流经开罗、杜姆亚特注入地中海,在埃及境内全长1,530 公里。阿斯旺以前的尼罗河河谷开阔,两岸多泛滥平原,一般宽 3~16
公里,其最宽处可达 20 多公里,从而形成了一条沙漠中的绿色长廊,而开罗
以北则为东四宽约 250 公里,南北长达 160 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区,其面积
约为 2.4 万平方公里,这里地表平坦、河渠密布,北部沿海多盐沼、泻湖, 其中三分之二是农田,本区是古埃及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现在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区,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此,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其二, 西部利比亚沙漠区,是撒哈拉沙漠的东北部,约占全埃及面积的三分之二, 在其中部多洼地,有地下水露出的洼地多形成绿洲。其三,东部沙漠区,面积约 22 万平方公里,在地形上为一从东向西倾斜的高原。其四,苏伊士地峡
区,为南北走向的洼地,洼地中多湖泊。其五,西奈半岛区,面积为 6 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沙漠。
1952 年成立共和国以后,埃及对发展农业和灌溉十分重视,近 40 年来
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是费时 10 年于 1970 年建成的阿斯旺高坝,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对尼罗河经流进行多年调整,以改变由于尼罗河经流量年际变化大而造成的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建坝后形成的纳赛尔水库库容高达 1,640 亿立方米,可容纳尼罗河两年的来水量,高坝建成后还显
著扩大了灌溉面积,水电站每年可发电 100 亿度,经济效益显著。除尼罗河
谷地外,埃及对广大沙漠地区的开发也很重视,从 1953 年起,先后建成 10
多个沙漠改良区,安置了 200 万农民,除了从尼罗河引水外,主要靠凿井灌溉,从沙漠中开垦出大片良田,20 多年来尽管城市、工业和水利建设占用了很多土地,埃及耕地面积还是净增了六分之一,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以往。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的原因,埃及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现仍高度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带。
埃及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早在公元前 4,000 年就形成了奴隶制
国家,公元前 7 世纪到公元前 1 世纪曾先后为亚述、波斯、罗马帝国所征服;
公元 4 世纪到公元 7 世纪并入拜占庭帝国;公元 640 年左右,阿拉伯人迁入并建立阿拉伯人国家;1517 年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882 年被英国占领;1914 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22 年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王国;1953 年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
埃及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60%,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 50%,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5%,占国民收入的 24
%,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 30%左右。全国耕地面积约 250 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尼罗河流域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埃及人民集中在这不足全国总面积的 4%土地上,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稻谷、甘蔗、土豆、西红柿、水果等。
棉花是埃及传统的经济作物,也是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这里的棉花以高产优质闻名于世,被誉为“埃及的白金”。目前年产 50 万吨以上,约 40
%供出口,亩产皮棉 150 斤以上,高出世界平均单产一倍多。埃及的棉花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 20%以上,全国 4,500 万人口,从事棉花生产、加工、纺织、运输和贸易的就有 600 万人,近年来棉花的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 23%, 全国自产的食用植物油有 60%是棉籽油。埃及棉花的产量虽然只占世界第七位,但其所产棉花中的 95%是长绒棉,大约提供了世界所产长绒棉总量的一半以上。埃及长绒棉纤维长达 3.81 厘米,是纺织高级棉布的优质原料,而这是世界其他产棉国所不及的。
埃及目前年产谷物约 600 多万吨,自给率 60%左右。其中,小麦是埃及城市居民的主要粮食,主要产区在北部,目前年产约 180 万吨;稻米主要产
在尼罗河三角洲,近几年产量不断上升,每年有部分出口,目前年产约 240 万吨;玉米是埃及农村居民的主要粮食,多产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其年产量约 240 万吨。由于埃及人口的急剧增长,缺粮现象更为严重,从 1973 年进口 200~300 万吨粮食提高到目前的 500~600 万吨,占总需求量的 47
%,进口的主要是小麦和玉米。80 年代每年进口食品所耗外汇就达 40 多亿美元,其中小麦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埃及的甘蔗多种植于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地区,主要供本国制糖工业用。目前年产约 70 万吨糖。但由于埃及是世界食糖消费量大的国家,人均年
消费量达 70 公斤,因此虽然国内也生产蔗糖,但远不能满足需要,还需依赖进口。
此外,洋葱、西红柿、土豆等蔬菜生产是埃及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每年大量输出以换取外汇。由于可利用的土地多用于耕作业,畜牧业颇受限制, 导致埃及的畜牧业不发达。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因素,埃及形成了两大农业区,即上埃及区和下埃及区。上埃及区包括开罗以南的整个尼罗河谷地,垦殖历史悠久,耕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区内气候炎热干燥,全赖河水灌溉,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高梁占全国生产的半数,玉米占 25%,商品作物中棉花占首位,全为中绒棉或中等长绒棉,一般在 7 月底开始采摘,比下埃及早一个月,此外,还有甘蔗和供出口的洋葱,其产量占全国的绝大部分。下埃及区包括开罗附近和整个三角洲,垦殖较晚,现约占全国耕地的三分之二,区内属地中海型气候,较为温和湿润,依靠河水或井水进行常年灌溉,一年可种两季作物,复种指数
显著高于上埃及,区内商品作物占很大比重,棉花即占全国的 60%,且全为长绒棉和超级长绒棉,供出口的水稻也产于本区。
埃及的矿物资源主要有石油、铁、锰和磷酸盐。石油探明储量约为 4 亿
吨,主要产地在西奈半岛和红海西岸等地区。铁矿储量约 1.82 亿吨,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阿斯旺、西部沙漠的巴哈里亚绿洲和红海西岸等地。锰矿主要分布西奈半岛南部和红海西岸的哈马塔地区。磷酸盐分布在红海沿岸、尼罗河流域等。又在尼罗河谷的伊斯纳及其他地区发现的磷酸盐,总储量约 11.8
亿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还蕴藏有天然气资源,储量约为 2 亿立方米。
埃及采矿业以石油开采为主。80 年代年产石油约达 3,500 万吨,石油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9%。20 世纪初埃及就开始了石油生产,但直到 1976 年才有剩余的石油出口。1974 年,埃及颁布了鼓励外国石油公司到埃及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的《石油法》。外国石油公司纷纷进入埃及,1973~1979 年埃及同外国石油公司签订了 80 多个勘探和生产协定,在苏伊士湾、尼罗河三
角洲、西奈沙漠及地中海沿岸,计有 60 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勘探。目前, 苏伊士湾的 15 个油田是埃及最主要的油区,所产的原油占总产量的 70%以上。埃及的石油产量从 1976 年的 1,660 万吨,增加到近几年年产约 3,500 万吨,增长了 1.3 倍。随着生产的增加,出口收入也急剧增加,1979 年埃及石油出口收入为 13 亿美元,而在 80 年代埃及石油年出口收入已达到 30 亿美元,石油出口占外贸出口收入的 70%以上。80 年代埃及国内年消费石油量为1,500 万吨,年出口量为 2,000 万吨。埃及目前有 6 个炼油厂,分布在苏伊
士、坦塔、开罗和亚历山大,年炼油能力约为 1,500 万吨。
埃及的工业是非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铜、石油产品,纺织产品的产量和发电量仅次于南非,居非洲第二位。50 年代埃及工业平均增长率为 7%,60 年代约达 16%,70 年代其工业增长率保持在 16%的水平上,80 年代又上升达25%。目前埃及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约占 40%以上。其中,制造业目前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0%以上。从 1960 年以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加上大量引进外资,工业生产增长了 2.5 倍,制造业的规模在非洲仅次于南非, 轻工业一向是埃及工业的主体,纺织、食品这两大传统工业部门现仍占制造业总产值的一半。70 年代以来,埃及也着重发展了一些基础工业,如赫勒万的钢铁工业,目前设备能力巴达 150 万吨;纳贾哈马迪的炼铝工业年产能力
16 万吨,其原料来自澳大利亚,几内亚等,产品也部分出口。此外,还发展
有汽车装配、化肥、水泥等工业。近 20 余年来,包括机械、化工、冶金、军工、建材等部门在内的重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机械、化工两部门已占到制造业产值的 25%,在非洲国家中这是很突出的。在地理分布上,埃及制造业高度集中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中部和南部,仅开罗和亚历山大就集中了工厂和产业工人总数的 70%。
开罗是世界著名古都,包括郊区在内的“大开罗”人口已达上千万,城市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顶点,联结着上埃及和下埃及,全国主要铁路、公路均在此交汇,城北有通往苏伊士运河的伊斯梅利亚运河,城南又有年运量达7,500 万吨的苏伊士湾—地中海输油管经过,它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重要国际航空站。附近有著名的金字塔,狮身人首像等古迹。尤其是城市南郊的赫勒万工业区,南北延伸近 30 公里,建有钢铁、建材、仪表、纺织等一系列大型现代化企业,是埃及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和重工业的摇篮。
亚历山大市人口约 250 万,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西部,临地中海,该市工商业都很繁盛,纺织、机械、石油化工等部门尤为突出,并且一向是埃及棉花贸易的大市场,同时它也是全国最大的商港,货物的年吞吐量近 2,700 万吨,全埃及的 80%~90%的进出口物资经过该港口。亚历山大港区分为东、西港,西港法罗斯岛上建有古代航灯塔,为当今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近年来,埃及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占总人口的比重已从 1950 年的 25% 提高到现在的 55%以上,其中首都开罗和亚历山大市已分列非洲第一和第三大城。
埃及的交通在非洲国家中也比较发达,有 5,000 多公里铁路,9 万多公里公路。埃及国家航空公司开辟了多条国内外定期航线,已经形成了以开罗为中心的全国铁路、公路、航空网,还建立了一支 60 多万总吨,80 万载重吨的海上船队,目前埃及的外贸海港有亚历山大、塞得港、苏伊士港、萨法贾港等。此外苏伊士运河这一国际航道,是埃及人民特别引以自豪的。这是一条世界闻名的人工航道,它沟通了地中海与红海、扼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意义。运河位于连接亚、非两洲的苏伊士地峡上,从 1859 年 4 月 25 日破土开挖,到 1869 年 11 月 17 日正式通航,共
费时 10 载。运河的建成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和北美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
各国的航程。例如,由伦敦到科威特,经运河的航程为 12,025 公里,比绕道
好望角缩短了 8,880 公里;由纽约到科威特为 15,910 公里,也缩短了 6,475 公里,而且通过运河的航线大多途经内海,远比以风暴闻名的好望角航线安全。因此运河一经建成,立即成为世界性的通航要道。然而,苏伊士运河自通航以后,长期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霸占,其中英国从 1882 年起占领运河
达 74 年之久,直到 1956 年 7 月埃及政府毅然把运河收归国有。1967 年中东
战争后,运河成为埃以对峙的前线,迫使埃及关闭运河达 8 年之久,到 1975
年 6 月 5 日才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陶菲克港,长 161 公
里,加上两端的海中航道,总长 173 公里,60 年代时可允许最大吃水 11.6 米,
满载 6.5 万吨或空载 15 万吨的船舶通过,重新开放后,埃及为适应世界船舶大型化的需要,拟定了庞大的扩建计划,1976~1980 年间已完成第一期工程,使运河的过水断面从 1,800 平方米扩大到 3,200 平方米,已能通行吃水
22 米,满载 25 万吨或空载 56 万吨的船舶,以后视需要还将进一步扩建。从
运河的通行费中,埃及目前每年可收入近 10 亿美元。苏伊士运河的货运过去以来自波斯湾的石油占大部分,致使南北货流很不平衡,运河重新开放以来, 由于巨型油船满载时无法通行而不得不绕行好望角,上述特点已发生很大变化,总运量中石油的比重由 1966 年的 73%降为目前的 24%左右,南北向运量的比率由 1∶4 转变为 1∶1,在世界海运总量中苏伊士运河的比重也从 15
%减少到 5%。
埃及的外贸,近年来的出口值都在 40 多亿美元左右,原油及其制品是最大的出口商品,其次是棉花、大米、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还有棉纺织品、磷灰石等。埃及为了满足国内消费品的需求,也大量进口消费品,致使外贸年年入超,如 80 年代中期每年出口额 40 亿美元左右,进口达 85 亿美元左右,
逆差 45 亿多美元。埃及有形贸易虽然经常出现逆差,但无形贸易一般都有盈
余,主要是侨汇收入、苏伊士运河税收和旅游收入,这几项收入 80 年代中期
每年达 35 亿美元左右,但是由于有形贸易逆差大幅度增长,无形贸易的盈余也很难全部抵偿,因此目前埃及还是欠下了 160 多亿美元的外债。80 年代埃
及每年的国民总收入是 260 亿美元左右,人均 600 美元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