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干巴节的传说和民俗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关于瑶族的这个节日来历,跟一个传说故事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狩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
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为纪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
在节日这天,天刚亮时,瑶族成年男子便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到老林狩猎、捕杀野兽。
留下的妇女们在家杀鸡、宰鸭,做糯米饭,备办丰盛的节日食物。
在做饭时,妇女们要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
男子上山获得的野物,拿回来分配时,人人有份。要是猎不到野物,就会被人们取笑。尤其是小伙子要被姑娘所轻视,因此上山狩猎的小伙子总是不辞艰险,千方百计地捕获野物。
部分没有老林的瑶族部落村寨人民,会在黎明前出发去下河捕鱼,他们通常是男女老少结队而去。捕到的鱼虾,也按户分配,共享节日的欢乐。之后,渔猎归来的男人们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
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互相祝贺,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味扑鼻的糯米花饭,用当天的猎物或鱼,美美地饱餐一顿,但或多或少要留下一部分,挂在火炉边上,烤成野味干巴,用来以后招待最亲近的人。
晚上,大家聚于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或唱起歌谣,或翩翩起舞。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预祝丰收,欢度佳节。
[旁注]
弓弩 是一种古代射击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而且命中率更高,在古代是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弓弩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
靛叶 指靛蓝的叶子。靛蓝是指一种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还原染料。用于食品、医药和日用化妆品的着色。战国时期荀况的千古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源于当时的染蓝技术。这里的“青”是指青色,“蓝”则指制取靛蓝的蓝草。在秦汉以前,靛蓝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
米酒 酒酿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南方常见的传统地方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酿在北方一般称它为“米酒”或“甜酒”。米酒在传统制作工艺中,保留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糖、糊精、甘油、碳酸、矿物质及少量的醛、脂,其营养非常丰富。
铜鼓 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青铜打击乐器。其形状来源于鼓或铜釜,用于演奏音乐或伴奏舞蹈;亦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仪典等活动。主要流行于云南、广西、广东及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并传播至东南亚。制作年代大约始自春秋,经战国、秦汉、唐宋至明清,其中汉代的铜鼓尤为精美。
[阅读链接]
据说,在部分地区的瑶族人,在“三月三”这天,人们要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休息一天,以祭奠盘古,即妇女们休息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喝酒、娱乐。
姑娘和小伙子们却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纵林里对歌、谈情说爱、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