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火把节传说和习俗

在拉祜族心目中,火把节是“男人节”,而春节是“女人节”。拉祜族人习惯把火把节叫做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和春节是拉祜族最为隆重的两个节日,一般都要回老家与亲朋好友们一起度过。

关于拉祜族火把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从前,在拉祜族人居住的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

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

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

后来,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拉祜族人民便高举火把,以示庆贺,久而久之,这一天,便成为了他们的火把节。

火把节这天,拉祜族人要点着火把到田间地里举行叫魂仪式。路遇拉祜族人家叫魂,切记不能与他们讲话,否则被认为惊动神灵,也不能随意触摸治鬼器具。

此外,在火把节这天,拉祜族人还有以下习俗:

在节日这天,拉祜族人每家必须杀一只鸡,肉多的地方煮吃,骨头多的地方剁碎后与青辣子炒吃,并看卦总结上半年的生产生活、预测下半年的吉凶祸福。有条件的话宰羊,或者买几斤羊肉煮吃。

为了过好火把节,拉祜族人在平时还要从山上找一些草根树木留着,用来火把节晚上与米、鸡内脏、鸡头脚或者羊肉一起炖吃。

吃好后睡觉,不得喝冷水和吹风,第二天最好还是躺在床上休息。一般是老人、有病的人吃,小孩和年轻人一般不吃。

平时还要找些松香、晒干的松树等,并找一些面瓜叶、黄瓜叶捻细搅拌在一起,有时还要找些火药。

到火把节的当天晚上,大家一起点起火把从房子的每个角落撒起,逐步撒向附近的瓜果树木。

拉祜族人在过火把节时,一般休息3天,在这3天里,人们迎来送往地走亲串戚,商谈上半年的生产生活情况和下半年的打算。不过,后来,拉祜族居住的地方开始种烤烟,有的地方由于生产的需要,仅休息一天。

在从前的火把节期间,拉祜族的男人还要外出狩猎,打些野味食用。

[旁注]

蜂蜡 是工蜂腹部下面四对蜡腺分泌出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有:酸类、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芳香物质等。我国使用蜂蜡的历史十分悠久,几乎是和蜂蜜同时发展起来的。最初的蜡烛便是在蜂蜡的基础上制作的,它是一种极好的燃料物质。

拉祜族 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火药 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黄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火药是我国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

烤烟 烟叶,一年生草本,茄科。植株被腺毛,高1米左右。叶柄不明显或成翅状柄。用手摸起来,叶发黏。圆锥花序顶生。花萼筒状,花冠漏斗状,形似军号,末端粉红色。蒴果,种子黄褐色。原产于南美洲,世界各地有栽培。烟叶为烟草工业的原料。

[阅读链接]

过去,在拉祜族心目中认为,农历二月初八过后,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是经常在一起的。到了六月的火把节,拉祜族认为是阴间丰收的季节,祖先不再挨饿,便得跟他们分开。

于是,拉祜族人便会对缠着活人的阴魂进行驱赶,对经常患病、身体虚弱的人进行叫魂。叫魂一般请“魔八”来进行,需要鸡、米、盐和红白兰黑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