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扎勒特的节日习俗

哈尼语“扎勒特”或“米索扎”,是哈尼族的重要节日。汉语称为十月年,也称年节。时间从农历十月第一个龙日开始,直至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

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所以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要过“十月年”。十月年为大年,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

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

农历十月年的第一天,所有的哈尼族山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姑娘们头上、新衣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银泡、银链、银牌,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既好看又好听。

年节的头天拂晓,家家妇女忙着舂粑粑,做团籽面,寨子上空响彻了“空通、空通”的舂碓声。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牛,烹制各种美味食品。

龙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团籽和粑粑,不吃早饭。有的宰杀一只大红公鸡,全家共食,表示合家团圆。

中午,人们在寨子广场上架起高大的秋千,举行荡秋千活动。好斗的青年们则聚集在一起举行陀螺比赛和摔跤游戏。晚上,草坪上燃起熊熊篝火,人们围火而坐。

老人们唱起本民族民歌《哈巴卡》和《根古调》,小伙子们则敲响铓锣大鼓,姑娘们跳起欢乐的“扭股舞”,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按传统规矩,年节的每天早晚吃饭前,家家都要用小簸箕抬着一盅酒和3个团籽送到村口倒掉,意即祭献祖宗。随即又送一些食物到同宗辈分最大的人家去,以示不忘血缘祖根。

有的地方,节日期间还要举行“资乌都”活动,即欢乐幸福的酒会。各家各户将烹制好的各种美味佳肴用小簸箕端到街心,摆在长长的蔑垫上,全寨人同饮共食,通街宴长达百十米,场面极为壮观。

[旁注]

哈尼语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墨江、江城、普洱、镇沅、景东、澜沧、新平等县。分哈雅、碧卡、豪白3个方言。哈雅方言又分哈尼和雅尼两个次方言。

舂碓 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去掉石臼中的稻谷的皮。舂碓可将稻谷、包谷、高粱、小米等原粮加工成米粒或米粉,也适宜于少量加工。

陀螺 青少年娱乐玩具。传统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铁制的倒圆锥形,玩法是用鞭子打。陀螺最早出现在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在宋朝时,则称它为千千。陀螺这个名词,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现。

[阅读链接]

哈尼族在过扎勒特节期间,凡出嫁的姑娘都必须回娘家恭贺新禧,外甥要向舅舅讨压岁钱,娘家同宗亲属要好酒好肉款待,还要送些粑粑和煮熟的鸭蛋。

此外,哈尼族素来好客,过年期间要请附近的其他民族到家里做客。即使是过路的陌生人也要热情款待。吃过了还要送些粑粑、腊肉让客人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