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之节——民族特色节日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除了前面很多民族共有的如三月三节、泼水节、火把节等,著名的还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傈僳族的刀杆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哈尼族的扎勒特、苗族的花山节、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和拉祜族的月亮节等。

在节日期间,人们穿上丰富多彩的民族盛装,载歌载舞,欢聚一堂,以本民族特有的形式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习俗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聚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译为“娱乐”或“游戏”。这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时间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四至初八,共5天。

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适应蒙古族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过去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诵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

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那达慕发生了变化,创造和流传下来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月至8月间举行“大忽力勒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聚会活动。

聚会时,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

到元、明时,把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简称这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

到了清朝,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袭至今,每年蒙古族都举行那达慕。

现在,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此外,那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

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摔跤、赛马、射箭,自古以来是男子汉们必备的本领,也是衡量他们有没有本事的标志。这些活动不需要专门的场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数,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因此,不仅是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劳动之余或婚礼、节日等喜庆时刻,民间也经常开展。

蒙古族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其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比赛规则和方法是:不分等级,没有身高、体重和年龄的限制。在参与人数上,只要是2、4、6、8、10等双数即可。

所有选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编排配对或抽签配对后上场。比赛实行单轮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

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然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可以采取勾、拉、踢、绊、推、抱、举等各种方法和技巧,但不能抱腿摔,也不准乱踢,更不能扯裤子,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每轮淘汰半数。

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观众席地围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比赛前,双方都有人高唱挑战歌,以助声势。摔跤手入场,退场时都要模仿雄鹰的动作,跳跃行进,威武雄壮。

蒙古族赛马一般分为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指让马走对侧步,即前后蹄一顺交错前进,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和美观。参赛的马多用5岁以上的成年马,骑手也以成年人为主。

比赛时,要求骑手有高超的骑术,能够驾驭好马,使其既走得快、稳、美,又不能跑起来。

赛奔马是比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奔马的步伐与走马不同,是四蹄分前后成双交错奔跑。

参赛的选手大多为男子,尤以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居多,因为他们体形轻便敏捷。为了减轻马的负荷和照顾骑手的安全,奔马都不备鞍具或配备轻巧的鞍具。骑手们只穿华丽的彩衣,头束红绿飘带,显得英武、神气。

赛程一般长25千米至35千米。奔马赛比走马赛普遍,参赛的人数也多,少则几十多则超过百人。

比赛开始,选手们迅速跃马,扬鞭飞奔,观众则雀跃欢呼,呐喊助威。按蒙古族的习俗,赛马结束后还要赞马。

取得名次的马依次排列在主席台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诵唱赞马词,然后还要朝获得第一名的马身上撒奶酒或鲜牛奶,以示祝福。

除这种传统的赛马方式外,近些年还出现了障碍赛、花样赛等新的赛马形式,使马上运动项目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蒙古族射箭也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各取其便。

一般规定每人射9箭,分3轮射击,以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名次,静射即指站立不动拉弓而射。人和靶位之间的距离可依具体情况而定,但同一次比赛赛程是固定不变的。

骑射是指选手在特制的跑道上边骑马奔驰边拉弓而射。跑道通常为一条4米宽,85米长,半米多深的沟。跑道左侧立有两个靶位,右侧立有一个靶位。比赛时,射手跃马进入跑道,在疾驰的马背上张弓搭箭,瞄准劲射。

[旁注]

祭敖包 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由石头垒起,上插树枝、柳条。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敖包时,由萨满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牧民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风调雨顺、人旺年丰。

苏木 我国内蒙古地区行政区划,与乡处同一层区划层次,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牧业地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如同农业地区的乡镇合并一样,苏木也存在合并,或撤苏木设镇等行政区划调整。

乘马斩劈 是蒙古族的一种马上技巧。乘马斩劈分为单刀斩劈和双刀斩劈,起源于古老的骑兵战术;当骑兵向敌人发起进攻时,挥舞马刀劈向所有阻挡他们前进的目标。乘马斩劈难度较大,不仅要有强壮的体力,而且必须具备过硬的骑术。

奶酒 主要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所酿造与饮用。从古代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到现在的蒙古、柯尔克孜。鄂温克等民族,都非常擅长酿造奶酒。这些民族古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为防饥喝,常在随身携带的羊皮袋中装些马奶。由于整天飞马颠簸,马奶的乳清和乳滓分离开来,乳滓下沉,乳清上浮并成了具有催眠作用的奶酒。

[阅读链接]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召开,一般都集中在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而且每次必须进行赛马、博克、射箭3个体育项目。蒙古人把这三项比赛叫为“好汉三技艺”。

那达慕由有名望的长者来主持。开幕式,主持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朗诵颂词,其主要是赞美草原上的英雄博克、飞快的骏马和著名的射手们,并预祝那达慕的胜利召开。

后来,那达慕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

当举行那达慕大会时,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或乘坐汽车、勒勒车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那达慕期间帐篷林立,组织广泛的物资交流会,以促进生产。晚上还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那达慕已成为全民健身和群众娱乐的重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