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中元节的祭祖风俗

毛南族把中元节叫“七月十四”,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七就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七月十五结束,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在外打工的儿女一定要回家过节,要杀鸭,买酒、肉。

节日的主要活动除祭祀祖先外,还要走亲戚,尤其是外嫁的女儿一定要回娘家,还要送鸭、酒、肉、面条等礼物。

节日一开始是先给故去的先祖烧纸。毛南族人,认为中元节期间是祖先回家过节的日子。这一天,天刚亮,主家就拿一根尖头扁担,下头插在大门石阶梯的泥地里,上头放一顶竹笠,中间束一把草或树叶,尔后烧三炷香,口中喃喃自语:

公女八女几啊!索马梭存耐。

这句话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公奶啊!拴马在这里。”意思是给祖先回来拴马的。

从农历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三每餐的日常饭菜要先敬奉祖先才能食用,但不必杀鸡杀鸭。到农历七月十四的凌晨,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并把要杀鸭或鸡,一一供奉给比较亲近的先人。

然后杀鸡杀鸭,每一个牲礼都要用纸钱蘸了牲血供在祭台上。鸡鸭整只煮熟后再拿来供奉,斟好酒、备好饭、上好香,便开始给祖先烧纸钱。

烧纸钱时按照祖宗牌位的名字顺序从高祖开始往下念,每祖先一份,轮到谁就大声念:

某某某收纳冥财。

到下一位时要放一根稻草在纸灰上隔起来,以免混乱。烧纸结束后,添一轮酒,把鸡鸭切成块,放到供桌上供几分钟后全家人才可以食用,烧纸钱的纸灰拿到家中僻静的地方放好。

第二天,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凌晨,家里再弄一餐饭菜酒肉到供桌上上香供奉,先给祖先“饯行”,然后把昨日烧的纸灰拿来装在两个袋子里,或用两个大叶子包好,用一根细长的木棍把两个袋子串成一副担子的样子,毛南族人称之为“装担”,并在每个袋子上插一炷点燃的香,打开大门把祖宗送出去。

送祖宗又分水路和旱路两种,先送到村头,水路就把“担子”放到溪水里随水漂走,旱路就把担子在路边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搁下,随后径直回来,不要回头,至此节日宣告结束。

此外,毛南族给新故亲人烧纸要选在阴历七月初九至七月十二这几天内挑一个好日子进行,并提前通知外嫁的女儿回来。

女儿这时回来至少要带一只鸡或一只鸭,也有的还带上一头香猪和酒、烟、面条等物。

主家准备好猪一头,鸡、鸭各一只,到时连同亲戚带来的所有牲礼一起拿到祖宗牌位前,备好9杯酒,5碗饭,饭上放一片肉。还要准备一碗米给道公用,并在里面放一个给道公的红包;以及瓜果、烟、条等供品。

上香后先由道公把牲礼一一供奉给新故的亲人,声明是送给死者的,然后道公请九玄七祖降临作证、本村社王过日,念“烧纸交牲起坶”经。

这些活动结束后,主家取下旧的祖宗牌位红纸,用新的红纸重写一张,加上新故亲人的名字贴于中堂,并把全部牲礼拿去煮熟后再拿回来供奉,又由道公请祖先和师公到位,念“烧纸回延上熟起坶”经。

之后主家可以给新故亲人烧纸了,烧纸时在火盆四周放上一些真币,把大米、谷子、衣物、床铺、蚊帐、鞋袜、生产工具等死者生前用过的所有物品拿到火上烤一下,表示给死者带到阴间去了。火盆里的纸灰仍然包好装成担,第二天天蒙蒙亮时送去村口。

[旁注]

竹笠 用竹丝或竹篾编成的笠帽。是我国古代劳动群众普遍使用的雨具。大小规格不一。竹笠均以竹篾、箭竹叶为基本原料纺织而成。有尖顶、圆顶通帽等形式。精工者用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之上夹一层油纸。为使其耐用美观,有加绘字画并书写名号者,笠面再加拭熟桐油,用者将之视为珍品。

冥财 为鬼神或已殁之人焚化的纸钱、纸元宝。纸钱是我国旧时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又称冥钱、冥纸、冥钞、冥币、金纸、银纸、阴司纸等。一般是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届时或抛撒于野外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烧纸等。

道公 民间自古相信人死後有灵魂之说,注重驱鬼、除病、造屋择日、看八字、解关、占卜、看相、超度亡灵、打醮、安神等活动,有的民众终极信仰是赢得神灵眷顾与现实幸福,或来世享福。一种集巫、道、佛于一体,以巫法主要方术,道法着重包装,佛法宣传的巫道应运而生。道公是民间巫法方术的从业人员。

九玄七祖 九玄指九代后人,即:子、孙、曾、玄、来、昆、仍、云、耳。七祖指七代祖先,即:父、祖、曾、高、太、玄、显。

中堂 指正中的厅堂,也就是客厅。在我国传统家居的布局中,厅堂布局是最讲究、最严格的。它以厅的中轴线为基准,板壁前放长条案,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方桌,左右两边配扶手椅,家具整体对称摆放,体现出庄重、高贵的气派。

[阅读链接]

在阴历七月十五时,毛南族人禁忌小孩到溪边玩耍,怕在路上碰着祖先把孩子“带走”。

除了中元节,毛南族的节日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过分龙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