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吃新节传说和节日习俗

苗族吃新节也叫“新禾节”,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

在节日这天,来自周边村寨的近万名苗族人身着节日盛装,齐聚排莫村,以跳芦笙舞、唱苗歌、斗牛等文娱活动共庆佳节。

关于苗族吃新节的来历,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地上没有谷子,只有天上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才有。

苗族祖先耇先便拿地上的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宝兽调换来的九斗九升九碗谷种。

但长臂老太婆不小心碰倒天灯,烧着谷仓,谷种就飞回了谷子国。

于是,耇先便只好第二次去换谷种,但没有想到,雷公怎么也不同意。

耇先便想了一个办法,在谷子成熟的时候,派出狗进入谷子国偷谷种。

没想到,狗偷谷种的消息被雷公知道了,他便派了天兵天将在天桥处准备拦截狗。

狗在天桥与天兵相斗后,被打入河中。狗落入天河后把尾巴高高地翘在水面上,然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泅过了天河,回到了人间。幸运的是,狗的尾巴上恰恰还粘有9颗谷种。

有了谷种,耇先欢喜不得了,便把原先准备拿去换回谷种的珍禽异兽杀给狗吃,以作酬劳。

同时,他亲自犁田播种。他用山坳做牛轭,山岭做犁腿,岩山做犁柱,石头做犁脚,山头做犁把,捉来旋风做犁索,架着犀牛,犁东又耙西,犁了九天九夜,犁遍了天下旮旮旯旯。

播种后,耇先日夜细心管理,那只狗也一直守卫在田埂边,不准麻雀害鸟及耗子等挨边。一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5寸长的谷穗。一个月后,谷穗变成金闪闪,黄澄澄,胀鼓鼓的谷粒。

在取得谷种一周年的日子,耇先摘了9升谷子,剥去壳壳,煮一锅白米饭,一尝,很香。这时,耇先想到谷种是狗冒着性命危险取来的,便先舀3大碗给狗先吃,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子,留来做种子。

后来,为了记住这个日子,耇先便把这天定为苗族的“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欢度“吃新节”。

到时,苗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摆在地上或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根至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烧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

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牵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节期一般两天。

雷山的苗族“吃新节”又称“马郎节”,是未婚青年男女借机寻找意中人的节日。赶集和斗牛是吃新节的节庆特色。

节日前,当地人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

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们陆续走出家门,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前去赶集或看斗牛比赛。赶到附近的芦笙场上跳起芦笙舞。

苗家人有一句谚语“芦笙一响,脚就发痒”。苗家人认为,芦笙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发出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在芦笙场上,哪个小伙子的芦笙吹得好,就会赢得姑娘们的芳心。此外,斗牛也是苗家吃新节的主要活动,一头头油光水滑的水牛,瞪着火眼金睛,由三五人牵护,站在各自“岗位”上。

人们像潮水一样汇集过来,芦笙声、芒筒声和怂牛角斗的吆喝声,组成震耳欲聋的交响曲。这时候,一位有声望的老人提着一葫芦酒,喷洒在斗牛场上,宣布斗牛开始。

当四五个大汉牵着头戴护头草包、角系红绿纸花、颈项插着虞旗的牯牛绕场一周,在场中间立定站稳后,对面一头同样打扮的牯牛,由十多丈远飞奔而来,两头壮牛便对打起来拼死抵碰,两个护头草包很快便粉碎飞溅,人群中不时欢声雷动。

[旁注]

清水江 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一条著名的江。自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茅坪镇下的杨渡角流入天柱县境,流经天柱的坌处、竹林、远口、白市、江东、瓮洞六乡镇,沿岸濒江的村寨50余个,流经河段77千米,沿河接纳三门溪、鉴江河等诸条溪河,然后流入湖南省。

都柳江 为榕江县城内的第一大河流,发源于黔南州独山县,流经榕江县的兴华、定威、八开、都江、古州、都什、八吉入从江县,境内全长77.3千米,为黔桂两省水上交通的枢纽。都柳江在明代时期称合江,以烂土河、打见河、马场河三条河汇合而得名,清代改称都江,后与广西的柳江并称为都柳江。

牛轭 耕地时套在牛颈上的曲木,是牛犁地时的重要农具,与犁铧配套使用。牛轭状如“人”字形,约半米长,两棱。简陋的牛轭一般用“人”字形的树杈做成,也有找木匠制作,需要挖榫眼凿洞眼,契合比较牢固。它是与牛、犁铧配套使用的,耕田时候农人就把它安置在牛的脖颈上。

卯日 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即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为六十花甲,来记录年月日时。卯是十二地支之一,卯日就是地支为卯的日子,共有5个,轮流当值。每隔12天出现一个卯日,当然天干不同。每年有5至6个相同的卯日。

芒筒 是苗、侗、水、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苗语称果董、董果木,意为筒筒芦笙。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管身竹制,由簧管和共鸣筒两部分组成。演奏时,根据芒筒的大小不同,奏法也各异。低音芒筒要站立演奏,高音芒筒演奏可边奏边舞。

虞旗 是我国古代表示息战和平的旗帜,原指虞人在汇集所获猎物时用的旗帜。而这里的虞人则是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职官。在古代,每当两军对垒,杀得天昏地暗、烟尘滚滚、不可开交之时,只要有谁一方高举起虞旗,两军便立即罢兵息战,化干戈而为玉帛。

[阅读链接]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吃新节”是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其时间约在农历“小暑”至“大暑”之间,以早稻成熟为标志。因为各村水土、气候条件不尽一致,早稻成熟往往会相差一天或几天。所以即便在同一个乡里,各村的“吃新”也会有先有后。

“吃新”又叫“尝新”。节日这天,村民们早早来到田间,精心摘取颗粒饱满的稻穗,捆扎成稻束,把它们悬挂在农舍门厅的两旁,供奉在中堂的桌案上,祭拜谷神和祖先后,全家人按照长幼辈分,依次入座就餐。

餐席虽较丰盛却并不铺陈,以新米饭、米粉蒸肉为主,还有鲜嫩的茄子、辣椒、黄瓜、南瓜、豆荚等时令蔬菜以及鸡、鸭、鱼、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