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中元节的祭祖风俗

每年农历七月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中元节,纳西语称为“三美波季”。中元节又称为“鬼节”或“七月半”,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这个节日,但纳西族的中元节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纳西族是一个具有祖先崇拜习俗的民族,中元节是纳西族祭拜祖先的一个重要节日。节日期间要把历代祖宗接回家供奉,表示家人对先祖的怀念,祈求他们保佑家人平安。

中元节分为“接祖”和“送祖”。接祖和送祖的日期每个家族都是固定的。有的家族七月初一就接祖,直到七月十五才送祖。

在纳西族人的主要居住地丽江古城,多数人家都是七月初十接祖,七月十四送祖。如果有孝服在身,则要提前一天接祖。

接祖的那天,家里的主妇要煮好一碗面条,备上香火纸钱,来到大门外,点上香,一边烧纸钱,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请历代祖宗回家几天。这样就把祖宗接回来了。

堂屋里则要准备好几个印有经符图案框边、内装草纸和叠好的金银箔的白纸包,写上祖先姓名并用托盘盛好。还要立一个纸牌位,上书“本音×氏门中历代内外宗亲之位”,牌位前供一碗面条、各色糕点、时鲜水果,其中,海棠果是必不可少的。还要点上长明油灯、蜡,供上茶水和酒。

接祖当日的晚饭一定要备一道炒芋花,象征给老祖宗用的拐杖。

节日期间,每天晚饭前都要先烧香,把饭菜在牌位前敬献一下,然后拿一个碗装上冷水,每道菜挑上一点,倒到门外,表示先请老祖宗吃了,家人才能坐下用餐。

这期间,大人还会告诫小孩,不能在家里哭闹,不能高声喧哗,否则会惊扰了老祖宗。已出嫁的女儿则要带上香火纸钱和糕点等供品回娘家,表示没有忘记先祖。

到了送祖这一天,要请出嫁的女儿回家吃饭。这一天同样也要有芋花这道菜。家家户户都早早地吃过丰盛的晚餐,便送先祖出门,回到他们安息的地方。

送祖的时候,要把纸牌位连同纸钱一起烧掉,然后把牌位前的所有供品装在一个盆里倒到河里,让河水冲走,还要在河边烧上几炷香。

晚上,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他们来到河边,把一盏盏精致的小河灯小心地放入水中,让它带上他们的祝愿和希望飘向远方。意味着送祖先回到他们现在居住的阴间去。

此外,在中元节的这两日在近黄昏时,纳西族便家家关门闭户,路上难见行人,因想象到处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动而显得一派悚然。

[旁注]

纳西语 是纳西族的民族语言,其语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一种独立的分支语言,同彝语、哈尼语以及拉祜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纳西语可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方言区。东部方言区系指金沙江以东的纳西族居住区。西部方言区包括整个金沙江以西的纳西族居住区。

丽江古城 位于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古城内居民以纳西族人为主。

芋花 指芋头开的花。纳西族认为开花的植物对人类都是滋补品。花菜既是菜也是良药:山茶花有凉血之功效,是治吐血的良药;蜜蒙花有祛风明目的功效;绿苞山姜是暖胃健脾的单方。为此,在纳西族人的饭桌上,以花为菜的食物常常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

河灯 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纸质木座。人们在中元夜将河灯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

[阅读链接]

进入21世纪,在中元节放河灯也成了外地游客在纳西族人的主要居住丽江古城的一个娱乐项目。

丽江专门组织人员制作了五颜六色、大小不等的河灯出售,游客可以选上一款自己喜爱的河灯,许下一个心愿,放入清澈的河水。河灯在水面上摇曳,星星点点的烛光在微风中闪烁,使古城的夜晚显得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