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尝新节的节日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云南各地各民族杂居地区层层梯田的稻谷已经低头变黄了,傈僳族这时要过一次别有情趣的尝新节了。

按照傈僳族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新谷一定要在尝新节之后才能吃,否则不能随随便便吃到嘴里。虽然各家尝新的日子不完全一样,但是,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一样的。

尝新前先到田里剪下最先变黄的稻穗,至少要剪下10多斤,拿回家放在锅里先焖一会儿,再炒干舂成米。尝新这天要杀鸡煮肉,蒸一屉新米饭等米饭熟后端到院子里,放在桌子上,按全家人数插筷子,再把其他食物摆好供奉上天,再回到屋子里供奉祖先。

祭礼完毕,从蒸屉正中分成两份,一份用来喂狗和牛,感谢它们给自己带来了丰收,最后全家人坐下来吃剩下的那一半米饭。

到了农历九十月,怒江地区的傈僳族过收获节,傈僳语叫“杂息杂”,意思是新米节,是傈僳族人民传统的庆丰收节,也是感谢狗的节日。

传说古时候,天底下谷子堆积如山,遍地都是粮食,吃也吃不完。播下一种谷物能长出三种不同的粮食来,人们吃不完,用不尽,日子过得很富足。

有一天被天王看到,便产生了坏心。将全部粮食收回天上去,连种子也未留下一颗。

正在这关键时刻,通人性的狗窜过河、追到天边咬下三颗种子。主人小心翼翼地播种到地里,一颗发几颗,一蓬发几蓬,种子终于留下来了。

人们为了表示不忘狗的功绩,当玉米熟、稻谷黄的时候,背着背篓到田里拔来金黄饱满的谷穗过“新米节”。

家家户户煮酒尝新,男女老幼聚集在村寨广场,燃起篝火,老人弹琵琶、月琴,边喝边唱,讲述远古的历史;青年男女则围成圆圈跳集体舞,欢庆到天明。

节日里,把米煮好,也是首先让狗来品尝,然后人们才开始享受,认为这样才能求得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旁注]

傈僳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怒江 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又称潞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背篓 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筐状背具。主要用慈竹编。根据编法和筐眼疏密程度的不同,背篓可分四种:大蔑丝背篓、小蔑丝背篓、大花篮背篓、小花篮背篓。背篓的制作简单、形态多样,使用起来非常灵活,适合于山区不同地形下背运不同性质的物品。

琵琶 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我国。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阅读链接]

在傈僳族的节日中,不仅尝新节时会把做好的第一份饭喂狗吃,在他们民族过阔时节时也会给狗吃第一块粑粑。

傈僳族民间流传着很多狗与粮种的传说,其中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的人类非常浪费粮食,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

为此,傈僳族在过节时,总是把做好的第一份食物给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