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开斋节的习俗

在我国,乌孜别克族也信奉伊斯兰教,为此,他们也有过开斋节的习俗。

入了斋月,男满12周岁、女满9周岁以上的乌孜别克族民,都要封斋,也叫把斋或闭斋。神志不清的、小孩儿、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月经期和产期都不封斋。

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到新月为准。斋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穆斯林的坚强意志、廉洁的操行和宗教精神,乃至忍苦耐饿的坚忍品格,养成宽厚仁慈、互助互爱的品行,同时还可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斋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如果看见了新月,第二天便开斋,否则,开斋节日子推延,但一般不超过3天。

开斋节前夕,家家户户的穆斯林都要打扫房屋,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勤快的主妇们在节前三五天便开始忙着炸油香,搓馓子,做出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油炸果子,备好招待客人的“三香茶”、“五香茶”、新鲜瓜果、蔬菜,早早迎接穆斯林一年之中的盛大节日庆典。

开斋节期间,烹调佳肴、宴请宾客的这种风俗,追根溯源,其中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相传,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圣人在一次战斗胜利后,凯旋归来时,穆斯林争先恐后地邀请他到家做客。

可穆罕默德圣人没有到富人家赴宴,却到了一位非常贫困的穆斯林老人家做客,而老人也没有美味佳肴招待穆罕默德圣人,只能端出来油汪汪、香喷喷的油香让他品尝,穆罕默德圣人高兴的用右手撕了一块吃了,其余的分给了围观的小孩儿。

从此,穆斯林形成吃油香时用右手撕开吃的习惯。

开斋节这天,伴随着城内各清真寺高高的唤醒阁上传来的“索俩”声,各家各户点亮灯火,全家老少纷纷早起,全身沐浴后,穿上节日的盛装。

穆斯林男子们纷纷走出家门涌上街头,聚集到各大清真寺参加一年一度的“尔德”聚礼,聆听阿訇的讲演、诵经并做礼拜。

特别是“出荒郊”的场景,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情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每年的开斋节这天清晨,无论数九寒天还是炎炎夏日,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成千上万的穆斯林男子整齐划一地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方向跪拜,祈求真主赐福,其场面十分地宏大而感人。

会礼结束后,大家串亲访友,互道问候,与亲人们分享节日的快乐。在乌孜别克族居住地方,开斋节期间穆斯林放假3天。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及同事之间还有相互走动说“色俩目”的习俗,从开斋节第二天起,亲友之间便开始忙着互送油香、馓子等节日礼品,以示祝贺。年轻夫妇和未婚女婿则要到岳父家登门开斋。

开斋节是伊斯兰的重要节日,在节日里,每个穆斯林参加各种祈祷和礼拜活动,提高个人的品性和道德,指望真主的更多恩典,祈求真主恩赐两世幸福,期待比平日更多的收获。

[旁注]

乌孜别克族 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源于14世纪我国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的突厥化贵族乌孜别克汗。主要居住在我国北疆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以及南疆的喀什、莎车和叶城。其中,70%在北疆,以伊宁市最多。乌孜别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并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

五香茶 是我国回族和乌孜别克族的一种特殊茶品。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乌孜别克族不仅饭菜讲究,饮茶也不同于平常的日子,届时要在茶碗内泡上冰糖、桂圆,称为三香茶,有的还要放上杏干、葡萄干称为五香茶,甚至连茶具也要选用好的。

油香 俗称油饼,是回族和乌孜别克族人民的传统食品,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要相互赠送,有的家里过节或纪念亡人,有红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

馓子 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馓子是回族和乌孜别克族的传统食品之一。古称“环饼”、“寒具”。据史书记载始于北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回族和乌孜别克族人家都要炸制馓子招待客人,馈赠亲友。

[阅读链接]

开斋节是穆斯林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开斋节时应当多想到平日可能被遗忘的老人、亲友和附近的孤儿、寡妇和穷人。

由于祈求真主赏赐恩惠,首先应当感赞真主已经赏赐的恩典,而以自己富裕的条件施舍给精神和生活需要的其他人。通过一次成功的尔德节日,使我们个人、家庭和全社会都在真主的绿荫下提高一个阶梯。

教法还规定在节日进行下列7件事是可嘉行为:一是拂晓即吃食物,以示开斋;二是刷牙;三是沐浴;四是点香;五是穿整洁美丽的服装;六是会礼前开斋施舍;七是低声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