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和哈尼族节日习俗

在我国,除了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和普米族等少数民族有过火把节的传统,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基诺族和哈尼族也有过火把节的习惯,而且这两个少数民族在过火把节时,还有不同的一些风俗习惯。

火把节是基诺族的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六月间择日举行。节前,由卓巴、卓生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用砍来的树枝在寨内广场上支起一个高大的火把。

这天全寨人停止劳动,男女老幼皆着节日盛装,亲戚朋友互相拜访。晚上,在塞外烧起火把,人们汇集到火把周围,待卓巴向火把祈祷后,人们便纵情歌舞,老人们开怀饮酒。青年男女则合着锣、象脚鼓和三弦,尽情鼓舞,直至通宵达旦。

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上是不分的。把祭祀这种神圣的活动,穿插在节日的进程中,体现了基诺族人对节日的重视,他们渴望通过这些虔诚的行动,达成心中的一个个美好愿望。

后来,在基诺族的节日里已经很少看见祭祀活动了,他们改用文娱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表达自己的祝愿。

哈尼族的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哈尼族人称之为“吃扎扎”节或“苦鲁节”,这是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也称为“六月年”。

哈尼族的“吃扎扎”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六。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一样,哈尼族人也在火把节是燃烧火把,不同的是,哈尼族人点燃火把的那一天,是“吃扎扎”节的第四天。

在这一天,是哈尼族人“吃扎扎”节最热闹的一天。

这天,各家都用松木柴札火把,因为一年有12个月,所以每个火把都要扎上12道绳子,闰年则扎13道,象征“月月平安”;同时,还要由全村寨的人共同扎一个大火把,安置在村中较开阔的地方,象征全村寨的人兴旺发达。

天黑以后,哈尼族人便点燃自家的小火把,遍照家中的每一角落,借此“驱除鬼怪”,然后由家中的男孩把火把送出村外,以示将鬼怪驱向远方。

另外,有些地方的哈尼族人还要举着小火把到田埂上走一走,以此象征驱逐虫害,求的丰收。

最后,全村老幼集中到大火把下,点燃大火把,围着火把唱歌跳舞,熊熊的火焰映红舞者的笑脸。火把燃尽,人群散去,哈尼族的火把节也就缓缓地落下了帷幕。

[旁注]

卓生 也叫卓色,是寨母或称谓老菩萨、大斋。卓生和卓巴是基诺族村寨中两个古老氏族的长老,是村寨里享有最高威望的人。担任此职的唯一条件是年龄最大,而不是勇敢善战,经济富裕,能说会辩。即使他碌碌无为,甚至是个瞎子或哑巴,也得义不容辞地担任村寨长老的职位。

卓巴 是基诺族村寨的主要首领,也就是寨父,也称老火头。卓生和卓巴去世之后,继承人也是同一氏族的最年长者。有些较大的村寨还按年龄安排好了继承者,卓巴的继承人称“巴努”,卓色的继承人叫“生努”,他们作为当权长老的助手,在卓巴、卓色没有去世前就要从事村寨的具体管理事务。

哈尼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等。

[阅读链接]

在过去,哈尼族人过火把节就像过春节一样隆重。

火把节一到,他们除了像过春节一样舂粑粑、摆酒席、祭祖、祭神、跳扭鼓舞之外,还要荡秋千,吃新米。

哈尼族人非常重视荡秋千,凡盛大的节日都少不了,即使是初生的婴儿也要由大人抱着在节日的秋千上晃荡几下,据说,这样可以“荡除邪气,消灾免难”。